首页 > 法律法规 > 地方法规 > 正文阅览
【法宝引证码】CLI.1.304262 【时效性】尚未施行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厦府办〔2020〕56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厦门市促进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6月2日

  厦门市促进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部署,根据《中共厦门市委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及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厦委〔2020〕34号)要求,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八大行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激发市场活力,提振消费信心,争创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制定本方案。
  一、举办“爱厦门·乐消费”系列活动
  提前谋划、合理规划,策划安排全年促消费活动,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以“防疫保供促消费”为主题,采取消费接龙方式,结合传统消费旺季和重点节假日,分时、分段、分类,有序推进,统筹做好全年促消费工作,搭建贯通全年、吸聚人气的消费促进系列活动平台。重点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购物、住宿、餐饮、旅游等领域,市区联动,组织重点商圈、特色商街、商贸企业、特色酒店等,发动全市大型电商平台、媒体平台、相关行业协会等,创新举办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促销活动,通过线上引流带动实体消费,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委宣传部,各区政府)   二、培育发展新型消费
  加快培育发展网上购物、直播带货、云逛街、云服务等新型消费模式。鼓励线上平台开展安心消费活动,推广线上下单、线下配送无接触式消费新模式。支持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内容电商发展。做大做精“双品网购节”活动,开展网络促销活动,促进网上品牌品质消费。鼓励引导中小百货大楼向邻里型社区购物中心转型,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消费,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普及应用。加快零售创新转型,支持智慧零售、无人零售、绿色零售等零售新业态融合发展。加快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支持线上经济、平台经济合规有序发展,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鼓励教育培训机构大力发展互联网在线教育,加快5G和AI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加速校外培训、职业教育等线上化进程。(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自贸委、市教育局)   三、促进商旅文体会融合消费
  搭建多种形式消费促进平台,打造一批商旅文体会联动消费示范项目。推动影视产业发展,办好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以节促产”带动全市影视文化产业与消费产业聚集发展。办好厦门国际时尚周、厦门国际设计周、当代好设计奖、国际设计营商周、海峡工业设计大赛等创意设计活动,用文化创意带动消费新业态。推出文旅演艺精品项目,鼓励举办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开展剧目展演、文创品展销、民俗体验等文旅消费活动。加快发展体育消费,提升高端体育赛事能级,继续培育帆船、马拉松、铁人三项等大型国际性体育赛事,支持社会组织引进和举办国内外品牌赛事,鼓励开发健身产品,发展体育培训服务。做大做强会展经济,进一步提升投洽会、石材展、文博会、佛事用品展、工博会等专业性国际性大型展览规模和水平,带动会议展览消费。积极组织我市企业参加进口博览会采购,拓展进口渠道。(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文发办、市文旅局、市体育局、市会展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   四、释放汽车消费潜力
  鼓励汽车消费,有序推进老旧汽车报废更新。促进新车消费,创新汽车消费服务,拓展线上线下购车渠道,策划举办汽车互联网新消费,鼓励开展发放新车购车补贴、以旧换新补助、团购优惠、线上看车咨询、云直播、送车试驾等汽车促销活动。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落实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购置补贴等财政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税务局、市财政局)   五、促进家电家具消费
  积极稳定家居等居民传统大宗消费,顺应消费需求升级“大趋势”,促进大宗消费、定制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家电家居企业推出消费补贴,举办家电、家装节,开展多业态促销。鼓励企业开展智能、节能家电和消费电子产品以旧换新活动,积极促进绿色节能家电、家具消费。(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商务局、市工信局)   六、提升消费供给品质
  鼓励全球性、国际化高端知名商业品牌入驻厦门,在厦首发新品,设立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提升消费市场高端供给能力。对已开业且在我市设立独立法人公司的厦门首店予以奖励。发挥厦门品牌传统优势,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专、精、特、新”品牌商品,扩大“厦门品牌”影响力。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推动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引导企业打造自有品牌,拓展内销市场网络。引导外贸企业主流电商平台加强合作,推动电商平台为外贸企业搭建线上内销展示交流平台,拓宽线上销售渠道,拓展内销市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完善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拓展消费品进口渠道。培育、保护和发展一批闽南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老字号品牌,鼓励老字号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引导老字号上平台、上高铁、进机场、进免税、进社区、进景点。出台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实施方案,优化便利店网点布局,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 对符合条件的新建直营店、加盟店予以适当奖励。(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自贸委、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各区政府)   七、提振餐饮服务消费
  指导企业做好常态化防控措施,让消费者安心进店、放心消费。鼓励线上餐饮平台加大促销力度,组织餐饮企业开展各具特色的线下促销活动。大力推行分餐制,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倡导文明用餐新风尚。继续办好“寻味厦门”美食节、“八闽美食嘉年华”等活动。鼓励餐饮企业线上线下结合,用好直播带货等方式向全国宣传闽菜美食,打造餐饮零售新模式。(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各区政府)   八、完善家政服务消费
  指导家政行业严格落实运营防控指南,在落实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提供上门服务。打响家政服务“厦门品牌”,提升家政服务水平。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推行家政服务机构职业责任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家政服务保险产品,支持家政企业做好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推进“互联网+家政”,推动家政龙头企业搭建跨区域、覆盖全国的信息交流平台和呼叫服务中心,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庭服务公共平台。(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厦门银保监局,各区政府)   九、繁荣发展夜间经济
  突出闽、侨、台特色,围绕食、购、娱、游、健、养等消费业态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培育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深夜食堂餐饮区、特色精品夜市区等一批综合夜间消费集聚区。鼓励各区深入挖掘闽台特色美食,打造美食一条街;积极引进和打造夜间大型旅游演艺节目,鼓励支持艺术团体推出优质音乐剧、舞台剧,提升夜间文化娱乐活动;进一步完善夜间经济服务配套,完善大型多功能文体中心、综合性体育场馆等夜间消费设施建设。支持各区在夜间消费集聚区,试点临时摆摊夜市。鼓励商圈和公共文化场所等延长夜间营业、服务时间。优化调整夜间公交线路和运营班次。通过丰富夜间经济供给品类,提升夜间消费供给质量,完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打造具有闽南风情、厦门特色、时尚潮流的“夜厦门”地标、商圈和生活圈。(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建设局、市资源规划局、市交通局、市市政园林局)   十、加快步行街改造提升
  以“岛内提升一批、岛外培育一批”为目标,高标准布局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大型消费商圈,鼓励各区依托文化特色、旅游、美食及自然生态资源等,规划建设至少1条业态互补、凸显特色的商业消费街区。加快推动中山路高品位步行街改造提升,通过加强规划布局、优化环境设施、提高商业质量、彰显文化特色、建设智慧街区、完善街区管理机制,努力争创具有特色的国家级步行街,把中山路打造成具有侨台、闽南特色的城市厅堂。(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商务局、市资源规划局、市发改委、市建设局)   十一、推动免退税业务发展
  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创新免税店监管模式,做优做大中免集团市内免税店业务。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五通客运码头、邮轮码头等重点口岸增设进境免税店,支持在机场口岸免税店为市内免税店设立离境提货点。鼓励在免税店设立一定面积的国产商品销售区,将免税店打造成为扶持国货精品、展示自主品牌、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支持免税品经营企业增设市内免税店。鼓励增设离境退税商店,推广开展“即买即退”业务,吸引更多消费回流。(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厦门海关、市口岸办、市税务局、自贸委,各区政府)   十二、加大产销扶贫和电商扶贫力度
  加大临夏州农产品采购和宣传推广力度,做大做强临夏州电商品牌“西有农时”,支持电商带头人培训,做好扶贫冲刺。积极发挥市场潜力,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参与,持续扩大消费扶贫渠道。支持消费扶贫平台建设,积极向我市机关、企事业单位推荐产品质量好、带贫能力强、经国扶贫办认定的供货企业。继续在民兴超市各门店设立扶贫专柜,集中展示售卖临夏州扶贫农产品。积极支持扶贫协作地区参加我市各类展销会、投洽会(厦洽会),为扶贫协作地区提供免费展位,支持扶贫协作地区组织相关企业来厦开展产销对接活动,共同举办特色产品专场展销会和推介会。(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商务局、市会展局)   十三、营造浓厚消费氛围
  整合城市文娱旅游商业消费资源,开展整体营销宣传。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整合主流媒体、网络新媒体、户外广告等宣传渠道,搭建全渠道立体宣传,全面宣传展示厦门消费的新形象,营造促消费良好氛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全市促消费宣传推广活动。(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

智能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