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法规 > 地方法规 > 正文阅览
【法宝引证码】CLI.1.304262 【时效性】尚未施行

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遵义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遵义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遵府办发〔2018〕2号)


各县、自治县、区(市)人民政府,新蒲新区、南部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遵义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遵义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
  2018年1月9日

  附件
  遵义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

  为全面深化“十三五”时期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大创新力度,加强资源整合,强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基层规范化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切实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贵州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制定本规划。  “十二五”期间,认真贯彻上级决策部署,加强“一案三制”建设,牢固树立危机意识,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为重点,坚持预防与处突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最大限度控制和消除风险隐患,稳妥高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较大地提升了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安定环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1 着重“一案三制”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1.1.1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贵州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下发了《遵义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关于做好市政府专项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的通知》(遵府办函〔2016〕109号)等文件,强化对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领导。按照市级总体、专项、部门应急预案分类分级建设,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各级各部门的预案系统。
  1.1.2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健全。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全力构建“权责分明、组织健全、运行灵活、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始终把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建立健全了全市应急管理领导机构、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一是市、县两级政府常设应急管理办公室。二是市公安、水利、气象、林业、卫计、安监、环保、国土、民政、教育、城管、供电等部门和单位设置了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市应急委其他成员单位也明确了相关科(室)或人员承担应急管理工作。三是乡镇(街道办)、村(居、社区)、企业、学校、医院、景区和民族村寨等重点基层应急管理单位也建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确定了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全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日益健全和完善。
  1.1.3应急管理法制化进程明显加快。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部门法律规章,努力提高应急管理依法行政水平。制定出台了《遵义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工作规则》《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规定和处置流程细则》《遵义市应急预案管理办法》《遵义市关于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的实施意见》《遵义市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等制度和规章,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1.1.4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卓有成效。结合工作实际,我市建立和完善了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机制、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机制、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应急管理区域合作机制、应急管理目标考核机制、应急管理总结评估机制、突发事件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部门会商机制、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发布机制等。进一步规范了信息共享、应急响应、协调联动步骤等。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协调有序的应急管理机制。   1.2 注重加强“三个创新”,应急管理呈现新局面
  立足“大应急”“大安全”战略思维,着力落实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有力推动应急管理呈现新局面。
  1.2.1 公共安全管理责任落实落细有创新。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进一步明确党政领导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了企业职工全员应急安全责任,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定期通报制度和问责制度。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级各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中,根据目标成果考核管理绩效,推动安全管理责任落地见效。
  1.2.2 应急科普宣教形式有创新。始终坚持把应急科普宣教作为普及干部群众应急避险知识的主要手段,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各类防灾减灾知识读本为重点内容,注重创新宣传手段,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电视、报纸、网站、政务公开栏和科普宣传栏等载体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加大对应急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力度,有效提升了干部群众的应急管理知识储备和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应对能力。
  1.2.3 人才队伍建设因地制宜有创新。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机制创新,建立了以“专业救援队伍为主、非专业应急队伍为辅、民间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相结合的应急处置和救援机制,保证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制定《遵义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平战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完善了“横到边、纵到底”的救援体系。   1.3 注重增强“四个能力”,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1.3.1 抓重点领域,增强风险防控能力。一是强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二是建立全市的风险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加强对隐患登记、整改销号和重点督办。三是加强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制定《遵义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按照“谁主管、谁监测、谁预警、谁发布”的预警管理要求,落实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常态化监测预报。全市突发事件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1.3.2 抓机制建设,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原则狠抓应急处置机制建设。一是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突发事件现场指挥专业处置模式,突出突发事件先期处置工作,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及善后、灾后重建工作,有效防范规避次生衍生灾害,全力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二是完善了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共享机制,按照省应急办关于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的要求,严格落实信息报送责任制。三是完善了突发事件现场指挥机制,对较大级别突发事件,政府分管领导要赶赴现场协调处置,重大及以上突发事件政府主要领导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对突发事件现场指挥部设置、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对决策指挥、专业处置、社会响应等工作环节不断细化,全面提高统筹协调和快速响应能力。
  1.3.3 抓源头治理,增强监测预警能力。高度重视源头治理,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对危险源、危险区域的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灾害和事故隐患。公安、安监、环保、气象等部门,注重源头治理,加强苗头管控,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台账和数据库,不断完善突发事件风险分析研判综合机制和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有效预测预警并成功化解处置了多起突发事件,极大地减少和避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1.3.4 抓重点环节建设,增强应急保障能力。一是抓应急平台建设,14个县级应急平台全面建成,与省应急平台联网运行。气象、公安、人防、城管、卫计等部门均建成应急平台体系。同时对乡镇(街道办)应急平台延伸管理体系目前已在实施中。二是抓应急物资储备和装备建设,市各应急指挥部、各应急职能部门加强了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库建设,强化对应急物资动态管理。全市大部分乡镇(街道办)基本配备了消防车、通讯、预警器材等设施设备及应急救援物资,所有乡镇(街道办)卫生院配齐了救护车,学校、企业、景区、民族村寨等基层单位也按照规范化要求配备了相应必备设施设备和应急救援物资,部分重要景区设立了消防站。以应急平台、应急装备、应急物资为重点的应急保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1.4 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十二五”以来,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取得较大成绩。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公共安全形势以及应急管理的新任务、新要求,我市应急管理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
  1.4.1 应急预案实用性实战化水平不高。应急预案编写不规范,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应急演练针对性、实战性不强,平战结合、编演结合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应急预案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1.4.2 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和人员仍不到位。一些地方应急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人员业务不强的现象普遍存在,县(市、区)应急办专职副主任兼职现象严重。
  1.4.3 应急保障能力亟待加强。物资储备库容不足、储备分散、品种单一,管理不善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装备水平差、科技含量低、专业技能和实战能力弱的问题仍然突出。
  1.4.4 互联互通互享的应急平台体系尚未建成。由于市政府和新蒲新区、南部新区应急平台建设受场地和网络条件制约还未建成,纵向横向应急平台资源未能有效整合,造成省、市、县、乡应急平台体系断层,部门应急平台孤立,形成“孤岛”。
  1.4.5 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仍不规范。部分基层单位值班值守条件差,制度不健全,待遇不到位,应急值守工作仍有缺岗脱岗现象。应急信息报告仍有迟报、漏报、瞒报、误报的情况,应急信息报告工作仍需规范。
  1.4.6 预防和监测预警水平仍较落后。监测预警科技信息网络系统尚未建成,监测预警能力较低,预警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仍待解决。风险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仍需健全。
  1.4.7 基层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能力薄弱。乡镇(街道办)应急管理基础较差,应急经费投入不足,应急装备简陋,物资储备不足,应急队伍多为兼职,待遇无保障,缺乏专业救援训练,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实际不相适应。特别是城市高层楼房救援难度较大,乡镇所在地及广大农村消防力量薄弱、救援无力。由于投入不足,农村自然灾害和事故保险制度不健全,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弱,灾区群众因灾致贫返贫现象严重。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亟待加强。
  1.4.8 突发事件现场指挥处置亟待规范。对较大以上级别突发事件处置,上级业务部门各行其责、单独行动,多从行业自身的角度去应对处置,往往导致属地政府在多头指挥的情况下,无所适从。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指挥统筹协调较差,不能形成真正的处置指挥合力,致使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效果上大打折扣。
  1.4.9 社会公众应急意识有待增强。干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和社会协同责任意识有待加强,公众和单位公共应急安全的认识有待提高,防灾避灾常识有待增强,系统全面的公共安全风险社会共治局面尚未形成。
  1.4.10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时间慢”、发布人“级别低”、发布形式不统一等问题依然突出。   2.1 总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既是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聚集凸显期。一方面,要实现全市摆脱贫困,同步小康目标,对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自然和非自然的风险交织并存,社会矛盾日趋突出,公共安全隐患增多,突发事件处置应对难度增大,对常态应急管理和非常态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2.1.1 自然灾害方面。遵义市处于云贵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在云贵高原的东北部,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复杂,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岩体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受全球以及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常有春旱、夏旱、秋风、倒春寒、霜冻、凝冻、绵雨、暴雨、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发生。突发性强降雨造成城市道路积水、大面积停电停水、通讯中断、交通瘫痪、危旧房屋坍塌、山洪暴发、山体滑坡致人员伤亡的风险隐患较为突出。
  2.1.2 事故灾难方面。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全市有高危高风险点位6000余处,有2.9万公里各类公路,812公里水上航道,近600公里油气管线。高危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标准低,安全监控难度大;低等级公路里程长、危险路段多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安全生产不确定因素增多。生产安全事故(包括矿山事故、建筑施工、管道燃气、危险化学品和特种设备等)、火灾事故(森林火灾、城镇乡村楼房火灾)、交通事故(包括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航空等)、环境污染事故、民用爆炸物品安全事故等,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1.3 公共卫生方面。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中居民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快速变化,慢性病成为主要的健康问题。重大传染病和重点寄生虫病等疾病威胁持续存在。境内外交流的日趋频繁加大传染病疫情和病媒生物输入风险。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人民健康。
  2.1.4 社会安全事件方面。“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的关键期,是加快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项矛盾的凸现期和高发期,不稳定、不安全、不和谐的因素会持续存在。群体性事件风险等级依然较高,反恐怖斗争形势严峻,网络安全面临更大挑战,金融风险增大。总之,改革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形势复杂多变,较为严峻。   2.2 面临的机遇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治国理政十四条方略,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进一步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各级党委政府把“稳定压倒一切”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安全作为最基本的民生,把维护公共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贯穿整个发展过程,这为推进大应急、大安全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十三五”期间是我市实现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战略目标的“窗口期”和决胜期,全市经济社会必将更快更好发展,这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供了条件;市委五届三次全会提出“三大任务”“五大行动”,特别是大数据战略行动,必将为解决应急能力提升中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创造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   3.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和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遵道为民、急民所急”的遵义应急文化理念,突出目标、问题导向,以建设和完善我市“大应急”体系为目标,以提升应急能力为核心,以加强风险管理为重点,以完善应急平台和强化应急准备为抓手,全面深化应急管理改革,加大创新力度,加强资源整合,强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基层规范化建设,夯实基层应急防范救援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遵义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3.2 基本原则
  3.2.1 坚持源头治理、前移关口。按照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要求,加强监测预警预报、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科普宣教等预防工作,加强源头管控,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置”,强化应急管理基层基础,推进应急管理由应急处置为重点向全过程风险管理的转变。
  3.2.2 坚持问题导向、超前评估。着眼最严峻复杂局面,深入研究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动态演化规律,超前评估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影响和最坏后果。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构建社会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提前谋划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努力实现防患于未然和有急能应的目标,牢牢把握主动权。
  3.2.3 坚持突出重点、创新手段。重点加强应急平台和应急保障建设、应急科普宣传和培训、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完善风险隐患排查机制、信息报送机制、应急联动机制、跨区域应急合作机制“四大机制”。创新管理手段,提升工作效率。
  3.2.4 坚持共建共享,整合资源。统筹全市应急协同发展需求,对各地各部门以及驻遵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应急队伍、物资、装备、训练基地等各类应急资源有机整合,共建共享;强化各方联动机制,有力推进区域协同、城乡协同、行业领域协同、军地协同,有针对性地解决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共性问题和全局性问题,提高应急整体管理水平和综合应对能力。
  3.2.5 坚持科学应对、细化措施。尊重自然规律,注重科学方法,建立规范、高效的科学处置决策机制,建成专家队伍,强化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更好地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手段与方法,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细化工作措施,强化应急准备,做到精准预警、精确应急、精细管理,全力夯实基层基础,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3.2.6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强化社会参与,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系统治理,治理主体要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充分调动社会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各方力量参与体系建设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优势互补、协同配合”的综合治理格局。
  3.2.7 坚持法治思维,依法应急。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加注重依法应急,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配套地方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使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工作始终在科学和法制轨道上运行。   3.3 发展目标
  3.3.1 总体目标
  到2020 年,初步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统一指挥、条块结合、信息畅通、责任明确、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突发事件风险管控体系基本形成,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应急平台体系全面建成使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应急领域应用更加深入,应急管理资源有效整合;应急技术手段更加先进,专业应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应急物资及装备更加齐全,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乡镇(街道)为重点的基层单位应急管理规范化水平和应急防范处置能力全面加强,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实现全覆盖;应急演练和应急宣传培训常态化,公众应急意识和应急知识不断提高;政府预测预警、风险治理、灾害评估、资源配置和决策指挥水平更加高效,形成公众生命财产充分保障和社会更加安全有序的大环境。
  3.3.2 分类目标
  --自然灾害类。到“十三五”末,自然灾害预防预警能力明显提高,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进一步提前,灾害性天气和暴雨预报精度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达95%以上;城乡社区基础设施抗灾能力稳步提升,救灾减灾物资储备体系全面建成,并实现规范管理。
  --事故灾难类。到“十三五”末,建立完善重大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数据库,完成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并编制公共安全风险清单,实现各类重大风险隐患的识别、登记、评估、监控、预警、处置等全过程动态管理,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市事故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健全,事故灾难预防预警、应急救援等综合能力显著提高,可有效应对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事件类。到“十三五”末,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体系基本建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有效、规范处置率达100%,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和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覆盖率100%,卫生应急人员培训覆盖率100%,市、县两级卫生医疗机构应急基本装备设施和物资、药品储备完成率100%。动物检疫、植物检疫工作全面加强,动物疫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和处置工作安全有效。
  --社会安全事件类。到“十三五”末,社会公共安全监测预警更加高效;群众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扎实有效;各类信访群访事件发生率大幅下降,各类信访群访问题转化为社会安全事件发生率稳中有降;反恐怖及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地方金融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稳步提升。   4.1 主要任务
  4.1.1 着力推进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化。以全面评估学习国内应急管理先进城市构建“大应急”体系的做法,大力推动应急管理体制创新。一是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作用,强化政府应急办(政府总值班室)的职能。加强市、县(市、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学习外地做法,探索建立市、县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应急平台管理、应急值守、信息汇总报告和协调调度等工作。二是加强公安、民政、安监、卫计等重点部门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加强高层建筑、轨道交通、航空运输、地下建筑等重点领域行业应急管理规范建设,建立和完善部门(行业领域)应急管理机构或应急指挥中心。三是严格按照“六个有”标准(有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人员,有应急救援分队,有管理制度和经费保障,有应急预案和演练,有风险排查台账,有宣传培训,有应急装备、物资保障和避难场所等),推进乡镇(街道办)、学校、医院、企业、民族村寨、景区等基层单位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切实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四是创新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大民间志愿救援队伍管理和建设指导,提升应急管理社会参与度。五是优化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合理增加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全面提升全域应急响应能力。六是在乡镇(街道)和社区建立应急管理综合服务站,有效解决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七是探索建立重点区域、重要乡镇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满足集镇和乡村应急救援的需要。
  4.1.2着力推进应急管理机制高效化。着力研究和推进扁平化应急管理机制的高效运作,探索创新以提高效率为根本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新模式。一是完善信息报告机制。对政府值守应急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拓展信息获取渠道,探索建立社会公众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平台;丰富信息报送内容和手段,逐步增加图片、视频信息报送;依托各类基层信息员队伍,建立基层信息报送网络。二是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在突发事件防范与应对的各个环节,加强部门间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强化信息共享会商和应急协作;建立跨省跨区毗邻地区应急协作联动机制,深化区域合作,服务区域安全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完善赤水河流域、乌江河流域、芙蓉江等流域县(市、区)区域性应急合作联动机制,有效整合共享区域内应急资源,实现区域优势互补,提升区域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三是进一步强化突发事件现场指挥协调机制。建立分级分类突发事件现场指挥机构组建和升级机制,细化各单位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进一步明晰现场指挥权、行政协调权划分及指挥权交接的方式和程序。加强现场指挥人员的培训。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现场管理,完善和推广突发事件现场标识应用,强化现场处置统筹协调,避免分向而行、多头管理,实现资源整合、高效有序协同处置。四是加强应急新闻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工作部门分工负责、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新闻媒体积极参与的突发事件应急新闻工作体系。建设一支专业的应急新闻记者队伍,提升应急报道的专业化水平。五是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机制。加强新媒体应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并根据事态进展动态发布信息;强化信息发布人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加强突发事件信息发布能力培训,提高领导干部和政府新闻发言人有效应对媒体的能力。六是规范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对灾害损失的评估归口民政部门管理,进一步完善评估标准和流程;形成“中央统筹指导、地方政府和企业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重建机制,结合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农村重特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工作。七是建立应急评估机制。强化重特大突发事件处置的总结评估,探索建立应急专家组集中评估会审机制,或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评估制度,根据评估结果改进应急管理、健全应急体系。
  4.1.3 着力推进应急预案实用化。全面贯彻《贵州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以提高应急预案针对性、可操作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管用、好用、实用作为检验、评价应急预案的根本标准,提升各类应急预案精编化、实用化水平。一是加强应急预案评估,强化重要目标物、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保障等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制定区域性、流域性突发事件联合应急预案,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二是组织编写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完善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流程,指导规范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一轮应急预案评估修订。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辅助决策等新技术,在应急管理相关信息化系统中推进应急预案数字化应用。四是完善应急预案演练机制,加强对市级层面应急演练计划的编制和县级层面应急演练的指导,按照分区域分类别的要求针对性开展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演练,同时加强演练评估工作。五是建立市级应急预案数字化平台,包括应急预案库、应急资源库和应急案例库。应急预案库以专项预案为索引,将部门预案进行内容分解。应急资源库是建立应急预案库对应的部门、企事业应急资源的人、财、物的种类、数量、地理位置等进行登记、统计和分类。应急案例库是提高应急预案绩效的重要辅助手段。
  4.1.4 着力推进应急管理法制化。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行政,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应急法制体系。
  4.1.5 着力推进应急演练实战化。一是研究制定应急演练导则,着力推进应急演练紧贴突发事件处置需要,突出检验性、针对性和实战性。二是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易发区域所在地的人民政府,重要基础设施、民生设施的管理单位,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单位,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生产、经营、运载、储存、使用、销毁单位,医院、学校、商场、机场、车站、娱乐场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要经常有效组织应急演练,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和救援队伍的应对救援能力。三是制定《遵义市市应急演练评估办法》,用演练评估预案,用演练评估结果检验演练成效,切实提高预案实用性和演练实战性。
  4.1.6 着力推进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规范化。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是应急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一是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工作,坚持和完善24小时双人值班制度、领导带班制度、交接班制度、视频点名制度。加强对全市政府系统应急值班体系的建设,强化对值班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完善值班基础设施设备和基本生活条件,加强值班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值班人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确保值班工作零失误、零差错,实现政府值班值守工作正常高效运转。二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报告制度建设。加强初报、续报、核报和终报的全过程报送工作,完善部门和属地政府之间的信息通报机制,为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做好信息保障。加强对全市突发事件、城市运行安全、社会舆情动态等方面信息的收集、研判、采编及报送工作,进一步提高向省应急办报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坚持和完善信息报告月通报制度、信息报告年考核制度、重大信息失误倒查问责制度、信息联络员制度、突发事件现场信息联络员制度、特殊敏感时期和重大活动、节日期间“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等。建立乡镇(街道办)较大以上突发事件信息直报制度,信息人员定期培训和跟班学习制度,信息报告工作激励机制和社会公众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奖励制度。增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和规范化,要做好重、特大突发事件的信息的采集、整理和上报工作、以及处置工作总结和评估工作,确保信息的及时和准确。三是加强值守工作和信息报告保障建设,完善值班基础设施设备和基本生活条件,值班室所有硬件设施齐备完好,休息室值班设备和生活设施要齐全。加强应急平台设施管理维护,改进值守和信息报告手段,推进基层信息报送网络体系建设,有力保障和支撑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工作。
  4.1.7 着力推进应急宣教培训常态化。结合地区、行业、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实际,制定应急培训计划,着力提高应急核心救援能力。一是市政府每两年举办一次针对应急管理工作分管领导的县处级干部培训班。二是每年至少举办一期乡镇(街道办)基层干部应急管理专题培训班,每三年实现一次轮训。三是开展分口归类专题培训,市教育局、卫计委、安监局、民宗委、旅游局等市直部门,分别对基层学校、医疗机构、企业、民族村寨、旅游景区等基层单位负责人,每年举办一次集中培训。四是拓展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侧重领导干部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领导干部舆情应对和与媒体沟通的能力,乡镇(街道办)等基层单位领导干部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规划化建设和防范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应急办事人员平台管理运用和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业务能力,应急预案编制及管理能力等。五是拓展培训形式。把组织赴外地高校培训、市委党校集中开班培训,请专家学者来遵授课,省内外单位间专题性交流学习,以及各种形式的会议培训、跟班学习等。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别地开展应急培训,不断提高应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六是广泛开展公众应急知识宣传教育。以“七+N”为基础,深入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机关、进景区、进园区“七进”活动,充分发挥教育单位、各大宣传载体和多种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把应急知识纳入学校教育计划、企业文化传播、媒体宣传内容。各级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安全生产月”“消防日”“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国防教育日”等重大活动,组织开展系列应急科普宣传活动。继续加强全市大中小学、幼儿园的应急知识教育普及工作,各级学校每年组织开展2次以上的应急演练,并确保每名学生每年接受公共安全与应急知识教育的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时间累计不少于8个学时。积极引导公众做好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避险知识家庭教育。引导企事业单位强化履行应急知识教育培训等社会责任。依托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在全市范围内继续深入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全面提高重点行业、重点部门工作人员避险逃生与应急救护的技能。通过广泛、持续、深入的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应急避险和参与应急处置管理能力。
  4.1.8 着力推进应急队伍管理集成化。按照“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的要求,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有效配置应急资源,合理利用各类应急队伍功能,整合军地社会等各方力量,实现专业化救援、集成化管理。一是充分发挥驻遵解放军、武警、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处置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骨干作用,注重军地融合,加强救援合作,发挥最大救援作用。二是公安、消防、卫生、交通、森防、防汛、农业、环保、国土、矿山救援、危化品救援、交通事故处置、供电、供水、通信等领域专业化救援队伍和预备救援队伍要按照“反应迅速、灵活机动、业务过硬”的要求,既能独立实施救援,也能跨行业、跨地区、跨军地、跨灾种实施合作。三是加强社会救援力量的管理和建设,随着民间应急救援队伍和公益团体涌现,搭建有效沟通联系平台,为其提供信息、培训、指导和帮助,着力培育和构建多支组织有序、特长明显、战力突出的民间自愿者救援队伍,实现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有效互补。四是抓好基层应急队伍建设。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乡镇集镇扩张迅速,人口剧增,消防安全形势突出,探索建立农村消防为主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势在必行,“十三五”期间,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做好规划布局,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保障,在加强乡镇(街道办)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切实构建我市城乡一体化消防应急救援体系。
  4.1.9着力推进应急考核评估科学化。一是加强应急处置与救援评估工作,出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评估办法。 编制突发事件典型案例汇编,加强典型案例剖析和突发事件发生、演化及处置内在规律研究,及时、全面、科学总结应急处置经验和教训。二是制定应急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办法, 采取定量和定性的方式,平时检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对基层各部门、各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评分,并纳入全市综合目标体系进行考评。三是制定重特大突发事件处置办法,推动重特大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落实。建立突发事件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每年辖区内突发事件进行评估会审,探索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评估制度,根据评估结果改进应急管理、健全应急体系。
  4.1.10着力推进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研究制定市级突发事件风险管理办法,严格按照风险隐患分类、分级相关标准,全面开展风险排查登记、评估定级和防范治理工作。建立完善重大风险隐患数据库, 编制城市公共安全清单,形成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风险 “一张图”,实现对城市输油管道、加气站、加油站、易涝点位、建筑幕墙、老旧危房、轨道交通、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和烟花爆竹等重大风险源和隐患的识别、评估、监控、预警、处置等全过程动态管理。探索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进一步实现安监、国土、防汛、城管、人防、公安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加强重点防护目标、危险源、隐患点、重点人群等风险识别,明确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健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机制,加强各类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完善防灾减灾应急措施。
  4.1.11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一是完善城乡综合防灾规划,统筹推进交通、水利、通信、供水、供电、供气、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抗损毁和快速恢复保障能力建设。二是加强农村、山区特别是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道路的建设、管理、养护和风险评估,高标准实施好“组组通”公路工程,提高道路基础设施灾害防御和保畅能力。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基础设施改造、山洪灾害防治、城市供水排涝等工程建设。结合区域和城乡建设发展规划,根据灾害特点、人口分布和城乡布局,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切实保障公众疏散避险避难需要。四是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市级物资储备库的库房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住建部、民政部《救灾物资储备建设标准》搞好规划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和完善全市救灾物资储备建设管理体系,为应急救灾和灾后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坚强保障。
  4.1.12着力推进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精准化。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建设各类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强化风险隐患监测监控工作,实现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信息既“快”又“准”。一是强化各种传染病、食品药品安全的监测能力;完善传染病、疫病信息数据库和风险区域图,强化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直报系统,健全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家分析研判机制,开展人禽流感风险监测;完善动物重大疫情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二是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监测工作,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数据库,完善食品药品风险监测体系。加强食用农林畜禽水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全过程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监控。三是加强气象、水文综合监测等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网络体系,提高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地震灾害等自然灾害预测预警能力。到“十三五”末,暴雨、暴雪、凝冻等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明显提高,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达到或超过20分钟,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提升3%,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75%,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四是加强车站、机场、学校、医院、商场、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流量监测,强化水、电、气、交通等城市运行数据监测,提升城市运行安全监控能力。五是推动高危行业领域完善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测系统,提高煤矿瓦斯、危险化学品、尾矿库等重大危险源监控能力。六是完善群体性事件、刑事案件、反恐、维稳、信访、宗教等情报信息系统,加强网络舆情实时监控,及时捕捉苗头性、倾向性信息。   4.2 重点项目
  4.2.1推进应急平台建设。按省应急办的统一部署要求,“十三五”期间完成市、县两级应急平台建设,完成乡镇(街道办)应急平台终端建设,实现部门应急平台横向接入,实现以市、县两级政府应急平台为中心、部门和有关驻遵单位应急平台为节点、乡(镇、街道)及社区、景区、企业等基层组织和重要单位终端为支点的应急平台体系,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市级应急平台由市政府根据省应急平台建设标准,抓好应急平台立项、资金筹备、场所建设等工作,县乡应急平台建设由省统一建设。县级政府应急平台要全面完成做好平台接入的场所、网络等保障,2016年底前全面建成投入使用。2019年前完成乡镇(街道办)、社区基层组织应急平台应用终端建设。建设中、小型移动应急平台,实现指挥场所与突发事件现场互联互通、远程指挥调度。加强应急平台数据库建设和数据采集工作,不断开发平台软件功能应用,做好日常业务、监测预警、物资储备、队伍建设等平台体系数据的采集与应用,推进各类GIS专题的制图和重点灾害风险模型制作,推进“互联网+应急管理”应用和手机平台、公众手机系统部署,努力实现应急平台体系全方位立体化、可视化、智能化。以适应新时期应急管理的需要。
  4.2.2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制定全市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宣教活动等“六个有”标准,以乡镇(街道办)、企业、学校、医院、重要景区、重要民族村寨等为重点,在基层单位开展应急管理规范化示范点建设的基础上,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全面推进。
  4.2.3建立应急管理专家数据库。2018年底前完成应急管理专家信息收集、分类、建档工作,建立应急管理专家资源数据库,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设立专家组或专家工作小组,分别完善相应数据库,形成覆盖各种类、各专业的专家队伍体系。建立专家队伍管理制度,形成专家参与应急工作的有效机制,并有计划地组织专家对信息进行会商、研判,评估分析预测公共安全形势,发挥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提高科学处置水平。建立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专家评估制度,健全专家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长效机制。
  4.2.4建立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数据库。通过组织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专项活动,落实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登记、分析评估、治理整改、统计汇总工作制度,2018年底前建成全市风险隐患排查数据库和动态监控体系。
  4.2.5推进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乡村和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是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意识和应急技能直接关系突发事件应对的成效。2018年至2020年通过三年时间在全面建成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探索加强基层应急管理的有效载体。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充分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平安社区”“平安村寨”创建工作。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做好统筹规划,强化应急管理进社区、进村寨等工作。
  4.2.6推进应急物资储备库和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强化应急物资保障,民政、公安、卫生、环保、公路、林业、安监、水务、粮食、人防、食品药品等重要应急部门要完成市县两级应急物资储备库规划建设,并实现规范化管理。完成全市城乡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从城市社区到农村村寨都要按应急避难场所规范要求和标准实施建设和管理,已建好的避难场所要着力完善配套功能设施和标志标识等。两项工作要加强检查调度,适时组织验收。
  4.2.7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持续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功能建设,依托气象部门组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打造全市统一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持续深化部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规范建立重大预报预警信息多部门会商研判制度,切实发挥预警在防灾减灾工作的先导作用。持续完善预警信息快速传播工作机制,强化通信运营商、地方主流媒体、新媒体以及各单位自媒体渠道传播预警信息的社会责任,建立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优先、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刊载预警信息,为防灾减灾赢得更多“黄金时间”。
  4.2.8推进自然灾害监测站网精细化建设。一是在我市西部习水县和北部务川县,增补建设两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全面消除我市气象雷达监测“盲区”。二是在我市西部、北部天气系统上游区域建设风廓线雷达,实现对辖区内垂直风场的实时连续监测,有效提高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准确率。三是在我市高速公路沿线和主要交通要道易冻路段布设能见度自动监测仪和路面温度自动监测网,有效提高大雾、雪凝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准确率。   5.1 加强组织领导
  修订《市应急委工作规则》,进一步明确市应急委与专项应急指挥部之间的关系和权限,进一步强化市应急委的统筹决策职能和专项应急指挥部的指挥协调职责。强化分工协作,加强各级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及专家组的建设,完善相关部门“三定”方案中的应急管理职责,明确各级各部门应急机构的职责定位,做到职责清、层级明、效率高。   5.2 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加强应急管理财政支出相关政策研究,编制突发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加大应急管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建立完善应急资金管理制度,切实保障本规划中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的经费需求。要把应急管理、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应急项目建设和突发事件应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优先保障,健全长效规范的应急资金保障制度。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多元化应急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加大企业应急管理投入,鼓励金融对应急建设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应急产业,探索PPP模式在应急产业的应用和创新。充分发挥政策性保险、商业性保险作用,切实发挥保险对公共安全领域灾害风险和损失的有力保障。   5.3 加强监督与评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按照本规划内容及要求制定相应规划或实施方案,统筹抓好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的落实,建立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分阶段对规划进展和落实情况进行调度考核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5.4 加大追责问责和绩效考评力度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规划》实施和确定的目标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明确实施责任主体、责任人和保障措施,明确规划内容完成时限,确保按计划逐年有序推进和实施。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做好重点项目的立项审批工作。由市应急办牵头,建立完善《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分阶段对规划进展和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对不能认真履职推进《规划》实施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加大追责问责力度,切实强化以责问效。2018年、2020年年终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考核评估结果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并作为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智能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