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法规 > 地方法规 > 正文阅览
【法宝引证码】CLI.1.304262 【时效性】尚未施行

广州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广州市登革热疫情应急预案的通知

广州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广州市登革热疫情应急预案的通知
(穗卫〔2010〕23号)


各区(县级市)卫生局、爱卫办,市属以上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广州市卫生局、广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联合制定的《广州市登革热疫情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二○一○年六月三日

广州市登革热疫情应急预案

  1.1 目的
  为确保广州一旦发生登革热疫情能迅速、有效、有序地组织处置,把疫情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切实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 依据
  《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印发的《登革热防治方案》、《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登革热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卫生部行业标准,WS216-2008)、《登革热现场调查处理规范》、《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广东省卫生厅、省爱卫会印发的《广东省登革热防控工作指引》和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州市预防控制登革热方案》。   1.3 工作原则
  按照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民总动员,清除孳生地;有效监控,控制扩散;追踪索源,管理传染源等四大防控原则,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协调,职责到位,及时发现登革热疫情,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本地登革热疫情扩散,减少危害。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广州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登革热疫情的应急处置。   1.5 相关定义
  输入性病例:感染地不在本地的病例。发病前15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南美等),有蚊虫叮咬史的登革热病例。
  本地感染病例:登革热病人发病前15天内未离开过本地区(以县区为单位),或未到过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其感染地点属于本地。
  登革热暴发: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居委会、学校、自然村、集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
  疫点:是指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能够造成周围人群感染的范围。主要是根据伊蚊活动距离,通常以病家或与病家相邻的若干户、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划定半径100米之内的空间范围。
  疫区:是指当发生登革热暴发或流行时,由于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和蚊媒的活动范围可能引起疫情扩散的区域。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乡镇划为疫区。城市一般以疫点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疫区,或根据地理区域划定。   2.1 应急处理领导机构及联席会议
  市卫生局和市城管委(市爱卫办)分别建立由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业务处室具体组织实施的疫情应急处理领导机构,分别负责指挥、组织、协调和部署本系统相关职责任务。
  疫情发生后,市卫生局与市城管委(市爱卫办)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两单位分管领导和相关业务处室同志参加,至少每周举行一次联席会议,紧急情况下,随时召开会议,互相沟通疫情、蚊媒监测及应急处理等情况,共同研究部署疫情应急处理工作。
  各区(县级市)卫生局和区爱卫办参照市的做法,建立相应领导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分别负责指挥、组织、协调和部署本区域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理工作。   2.2 部门及基层组织职责分工
  2.2.1 市卫生局
  1、负责登革热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
  2、制定和完善登革热疫情预防控制技术方案和指引,检查、指导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3、统筹规划、科学整合卫生技术力量,建立预防控制、临床救治、病原学检测专家库,建立疫情应急处理队伍,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4、组织召开疫情专家评估会,及时评估疫情,根据专家意见,向市政府提出建议和意见。
  5、指定定点收治医院,组织做好病人救治工作,加强危重病人抢救,努力减少死亡病例。
  6、组织开展登革热防治技术培训和市民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登革热防控。
  7、及时通报疫情信息。
  2.2.2 市城管委(市爱卫办)
  1、组织、宣传和发动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
  2、负责防蚊灭蚊的组织协调。组织专业队伍、药械,开展疫点、疫区的灭蚊工作和发动群众翻盆倒罐,清除室内外伊蚊孳生地,做到全程覆盖。
  3、组织指导灭蚊工作,检查灭蚊、清除孳生地等措施落实情况。
  4、加强对城市卫生的检查,提出检查方案和整改措施。
  5、综合执法部门要加强对建筑工地环境卫生的监督检查,对违反防蚊灭蚊有关规定的建筑工地,依照有关法规责令整改,或予以处罚。
  6、加强环境清扫及垃圾的清运工作,及时清除地面积水及各类积水容器。
  2.2.3 区(县级市)卫生局
  建立健全登革热疫情控制领导小组和工作队伍,组织、协调本辖区应急处理工作,确保人、财、物的到位。组织疾控力量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采取现场预防控制措施,落实病家及所处建筑物的消杀工作。组织将病人送到指定医院治疗。开展宣传教育,组织培训医务人员。及时向同级政府提出防控工作建议和意见。
  2.2.4 区(县级市)爱卫办
  负责辖区内防蚊灭蚊工作,充分发动群众和机团单位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各种有效措施,降低辖区内蚊媒密度。组织各街镇和机团单位从事爱卫工作的干部,全力投入防蚊灭蚊第一线开展业务与技术指导工作,督查、上报灭蚊行动的相关情况。定期抽查辖区内防蚊灭蚊情况,并将检查情况通报市爱办和同级卫生部门。
  2.2.5 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是所辖区域登革热预防控制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负责组织发动和督促本辖区开展爱国卫生行动,定期清理卫生死角,清除积水,做好防蚊灭蚊工作,消除室内外白纹伊蚊孳生地,确保达到蚊媒控制指标。防控工作要覆盖本辖区各居(村)委、机团单位、住宅小区、公共地带、工地等。
  2.2.6 居民委员会、村委会
  负责动员群众积极配合和参与灭蚊行动,发动群众翻盆倒罐,清除室内外伊蚊孳生地。   2.3 专业技术机构职责
  2.3.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防控措施、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
  2、做好疫情监测、报告、核实,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迅速对疫情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估,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建议。
  3、组织实施病人家庭及所在建筑物的防蚊灭蚊,开展疫点、疫区蚊媒监测,组织做好病人隔离等预防控制措施。
  4、参与病例的核实诊断工作,为病例排查提供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5、做好消杀药械、检测试剂和设备、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
  6、对疫情预防控制措施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
  7、做好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
  8、组织开展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9、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做好登革热实验室检测工作。
  2.3.2 医疗机构
  1、负责病人的诊断、治疗及收治管理,做好疫情、病情报告工作。
  2、负责病房的防蚊灭蚊等隔离工作,加强院内的防蚊灭蚊工作,防止院内传播。
  3、组织做好医务人员的培训和个人防护。
  4、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
  5、采集标本,送指定的登革热检测实验室检验。
  6、加强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做好发热病人预检分诊工作。
  7、组织做好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8、定点收治医院做好药物储备和医务人员合理调配等组织工作。
  2.3.3 卫生监督机构
  1、负责监督疫点、疫区落实预防控制措施。
  2、负责监督医疗机构落实防蚊灭蚊等隔离工作和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等措施。
  3、加强学校、托幼机构和公共场所等预防控制工作的监督检查。
  4、负责监督各级医疗机构做好疫情报告工作。
  2.3.4 健康教育机构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普及防蚊灭蚊及登革热防治知识,提高群众防病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4 应急处理专家组
  市卫生局根据登革热疫情处理工作需要,组织成立预警评估专家组、预防控制专家组、医疗救治专家组、检测技术专家组和蚊媒控制技术专家组,成员由广州地区有关高校、医疗卫生机构专家组成。负责分析、评估和预测疫情形势,对防控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导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理和医疗诊断、救治等工作;为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2.4.1预警评估专家组:负责分析、评估疫情现状和流行趋势,进行风险预测,提出防控工作的建议,指导应急处理工作。
  2.4.2医疗救治专家组:由传染(感染)科、发热门诊、ICU、儿科和急诊科等专家组成。负责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工作、疑难危重病人抢救工作等技术指导。
  2.4.3预防控制专家组:由流行病学、消杀和卫生监督等专家组成。负责及时提出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建议,指导疫情防控工作,评估控制措施效果。
  2.4.4检测技术专家组:由实验室检验等专家组成,负责病原学、血清学实验室检测等技术指导。
  2.4.5 蚊媒控制技术专家组:由消杀方面专家组成,负责对蚊媒控制和清除孳生地的技术指导。
  各专家组组成见附件1。
  各区(县级市)卫生局也应成立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等有关专家组成的应急处理专家组,为疫情应急处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3.1 一般级别(Ⅳ级):区(县级市)年度首例本地感染病例;或一个区(县级市)发生暴发疫情;或一周内在一个区(县级市)行政区域内,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但未达到较大级别的。   3.2 较大级别(Ⅲ级):一个区(县级市)发生的暴发疫情有扩大趋势;或两个及以上区(县级市)发生暴发疫情;或一周内在一个区(县级市)行政区域内,登革热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但未达到重大级别的。   3.3 重大级别(Ⅱ级):一周内在一个区(县级市)行政区域内,登革热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的。   3.4 特别重大级别(Ⅰ级):卫生部或省卫生厅认定为特别重大级别的。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无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应于24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并电话通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各区(县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暴发疫情,或1周内本区(县级市)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年度首次发现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网络报告,并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广州市疾病控制中心报告。
  对全市年度首例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的确认,必要时由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医院和疾控、临床、实验室检测等方面专家进行会诊,作进一步核实。  按照疫情等级划分,对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疫情分别启动相应的Ⅳ级、Ⅲ级、Ⅱ级、Ⅰ级应急响应。
  Ⅳ级应急响应由疫情发生地的区(县级市)负责组织处置。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及时报请市卫生、爱卫部门提供指导和支持。市卫生、爱卫部门组织专家对处置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Ⅲ级应急响应由市卫生局、市城管委(市爱卫办)联合组织先期处置。根据疫情控制情况,必要时报请市政府启动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全市疫情处置工作,组织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开展疫情处理。超出市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及时报请省卫生、爱卫部门提供指导和支持。
  Ⅱ级及Ⅰ级应急响应在国家或省宣布启动应急响应后,报请市政府启动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疫情处置工作,按照国家或省的部署,组织全市各级、各部门力量开展疫情处置工作。  6.1 发生一般级别(Ⅳ级)疫情时,启动以下Ⅳ级应急响应措施:
  各区(县级市)发现输入性病例个案或发现本地感染病例个案,但疫情未达到一般级别(Ⅳ级)标准的,应参照以下Ⅳ级应急响应措施,迅速开展疫情处置工作,努力争取不发生二代病例。
  6.1.1 疫情发生所在区(县级市)卫生、爱卫部门启动联席会议机制,及时互相通报疫情,共同研究部署应急处置措施和防控措施。
  6.1.2 疫情发生所在区(县级市)卫生行政部门。
  1、迅速组织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机构开展疫情应急处置和病人救治,组织协调和部署疫情防控工作。
  2、及时将登革热疫情信息通报爱卫部门、所在街镇和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加强防范。
  3、加强对疫点、疫区落实应急处置措施的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4、根据疫情防控需要,组织开展医务人员防控知识培训或宣传,通报疫情,提高一线医务人员对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意识。
  5、组织开展市民登革热防治知识宣传,提高群众对登革热的自我防范能力。
  6、根据疫情防控需要,组织专家对疫情进行分析评估,加强防控措施。必要时向本级政府提出意见或建议,提请政府统一领导疫情处置工作,组织各有关部门和街镇加强疫情处理。
  7、及时向本级政府和市卫生局报告疫情处置情况。
  6.1.3疫情发生所在区(县级市)爱国卫生部门。
  1、组织消杀专业队伍和街镇、社区、村委会迅速开展对疫点、疫区实施紧急杀灭成蚊与清除蚊孳生地。具体技术方法按照附件2和3。
  2、全力投入第一线开展业务与技术指导工作,组织各爱卫委员单位开展疫点和疫区疫情处置工作,督促落实防蚊灭蚊措施。
  3、定期检查疫点、疫区防蚊灭蚊措施落实情况,加强与卫生部门的沟通。
  4、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加强本辖区各街镇杀灭成蚊与清除蚊孳生地的工作。
  6.1.4疫情发生所在区(县级市)疾控机构。
  1、根据疫情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疫情防控方案,明确疫情处理的任务、分工和处置程序,并组织实施。
  2、按照《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指引》(附件4)要求,迅速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3、按照《登革热流行媒介应急控制技术方法》(附件2)的要求,迅速组织对病家及其所处建筑物进行杀灭成蚊和清除蚊媒孳生地。
  4、按照《登革热流行媒介应急控制技术方法》(附件2)的要求,组织开展疫点、疫区的蚊媒应急监测和评估,并及时将监测评估结果通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爱卫部门和所在街镇。
  5、加强对疫点和疫区清除蚊媒孳生地和灭蚊工作的技术指导,及时对疫情预防控制措施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并及时通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爱卫部门和所在街镇。
  6、及时对疫情流行趋势进行分析评估和研判,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加强防控措施的建议和意见,为行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6.1.5 医疗机构。
  1、指定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番禺区中心医院、花都区人民医院、增城市人民医院、从化市中心医院、南沙中心医院为第一批定点收治医院。其中,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负责市内七区(越秀、海珠、荔湾、天河、***、黄埔、萝岗)登革热病人定点收治,番禺区中心医院、花都区人民医院、增城市人民医院、从化市中心医院、南沙中心医院分别负责所在区(县级市)登革热病人定点收治,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要负责儿童重症病例救治。
  2、疫情发生后,启动定点收治医院收治病人。定点收治医院要组织做好病人收治工作和防控工作,相关要求参照《医疗机构防治登革热工作指引》(附件5)。发现重症病例应及时向所在区(县级市)卫生局和市卫生局报告,全力组织做好救治工作,尽最大努力争取不发生死亡病例。
  3、疫情发生所在区(县级市)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加强门急诊等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培训,做到对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发现可疑病例按照《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指引》(附件6)采样送检,并协助疾控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
  6.1.6疫情发生所在区(县级市)卫生监督机构。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疫点、疫区的登革热防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疫情报告工作的监督检查。
  6.1.7 疫情发生所在区(县级市)健康教育机构。
  广泛开展面向群众的登革热防治知识和防蚊灭蚊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6.1.8 疫情发生所在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立即组织居委(村委会)、消杀站及辖区内有关机团单位,发动群众,按照《登革热流行媒介应急控制技术方法》(附件2)和《广州市蚊虫防治指引》(附件3)的要求,共同做好疫点和疫区的紧急灭蚊工作和清除蚊虫孳生地的工作,在7天内把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疫点所在的街(镇)、居委(村委会)除在面上广泛发动群众清理室内外孳生地外,还必须组织不少于20人的队伍专司蚊虫孳生地的清理与检查,上门协助清理,反复进行检查,一户一户落实。疫点周边公园、工地也必须组织相应的清理队伍,对蚊虫孳生地进行地毯式清理和灭蚊。
  6.1.9 市卫生局、市爱卫办和市疾控中心。
  疫情发生后,市卫生局、市爱卫办和市疾控中心密切跟进疫情处置情况,及时予以指导和支持。市疾控中心必要时派出技术人员予以支援,并组织做好实验室检测工作。   6.2 发生较大及以上级别疫情时,在加强Ⅳ级应急响应措施的同时,进一步采取以下应急响应措施:
  6.2.1 市卫生局、市城管委(市爱卫办)启动联席会议机制,及时互相通报疫情,共同研究部署应急处置措施和防控措施。
  6.2.2 市卫生局。
  1、组织动员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疫情应急处置和病人救治,及时部署和组织协调疫情防控工作。
  2、启动疫情和疫点蚊媒监测情况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及时将相关情况通报爱卫部门、有关区(县级市),加强部门协调和联动。
  3、加强对区(县级市)落实应急处置措施的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4、根据疫情防控需要,组织开展医务人员防控知识培训或宣传,通报疫情,提高一线医务人员对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意识。
  5、统筹广州地区医疗资源,组织做好病人收治、会诊、转诊等医疗救治工作,加强重症病人救治,尽最大努力减少死亡病例。
  6、组织开展市民登革热防治知识宣传,提高群众对登革热的自我防范能力。
  7、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及时组织专家对疫情进行分析评估,加强防控措施。必要时向市政府提出意见或建议,提请市政府启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疫情处置工作,组织全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级市)政府加强疫情处理和防控,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转发广州市预防控制登革热方案的通知》(穗府办〔2003〕29号)要求,加强全市性灭蚊和清除蚊孳生地。
  6.2.3 市城管委(市爱卫办)。
  1、组织协调有关区(县级市)爱卫部门、街镇消杀队伍及有关机团单位,按照《登革热流行媒介应急控制技术方法》(附件2)和《广州市蚊虫防治指引》(附件3)的要求,迅速落实好疫点和疫区的紧急灭蚊工作和清除蚊虫孳生地的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在7天内把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
  2、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宣传发动,组织开展以灭蚊和清除蚊孳生地为主的全市性爱国卫生运动。全力投入第一线开展业务与技术指导工作,组织全市各爱卫委员单位开展防蚊灭蚊工作,督促检查灭蚊、清除孳生地等措施的落实。
  3、组织加强环境卫生死角的清理及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工作,及时清除外环境各类废弃积水容器,清理蚊孳生地。
  6.2.4市疾控中心。
  1、组织、指导和支援有疫情的区(县级市)疾控中心,按照《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指引》(附件4)要求,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并制定详细的防控方案;按照《登革热流行媒介应急控制技术方法》(附件2)的要求,迅速开展对病家及其所处建筑物进行杀灭成蚊和清除蚊媒孳生地,开展蚊媒应急监测和评估。对暴发疫点,市疾控中心要及时派出技术队伍会同所在区(县级市)疾控中心加强疫情调查处理。必要时,统筹全市疾控力量和资源,抽调无疫情或疫情轻的区(县级市)的疾控力量,支援疫情较重的区(县级市)落实处置措施。
  2、组织全市各区(县级市)疾控中心,加强蚊媒监测和评估,并及时将监测评估结果通报市卫生局、市爱卫办和各区(县级市)疾控中心。
  3、组织做好实验室检测工作。
  4、及时对疫情预防控制措施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并及时通报市卫生局、市爱卫办和各区(县级市)疾控中心。
  5、及时对疫情流行趋势进行分析评估和研判,向市卫生局提出加强防控措施的建议和意见,为行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6.2.5 医疗机构。
  1、第一批定点收治医院继续组织做好病人收治工作和防控工作。发现重症病例应及时向所在区(县级市)卫生局和市卫生局报告,全力组织做好救治工作,尽最大努力争取不发生死亡病例。
  2、指定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南方医院、珠江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为第二批定点收治医院。番禺、花都、增城、从化、南沙分别再指定一家医院作为第二批定点收治医院。第二批定点收治医院提前做好收治病人准备。当疫情发展超出第一批定点收治医院收治能力时,启动第二批定点医院收治病人。如疫情发展超出第一、二批定点医院收治能力,再及时组织其他医院收治病人。
  3、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加强门急诊等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培训,做到对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发现可疑病例按照《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指引》(附件6)采样送检,并协助疾控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
  6.2.6 市卫生监督所。
  1、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疫点、疫区的登革热防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疫情报告工作的监督检查。
  3、加强对学校、托幼机构和公共场所等落实预防控制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6.2.7 市健康教育所。
  组织开展面向广大群众的登革热防治知识和防蚊灭蚊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最长外潜伏期和内潜伏期(25天)内无新发病例,以及布雷图指数在5以下,可结束本次疫情处理工作。  8.1 组织保障
  卫生系统和爱卫系统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各单位主要领导对防治工作负总责,逐级建立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落实到人。因失职、渎职造成不良后果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追究责任。   8.2 物资保障
  市、区(县级市)两级疾控中心加强消杀药械和防护用品等疫情处置物资的储备。各定点收治医院加强收治病区及防护设施的准备,做好救治药品等医疗物资储备。市、区(县级市)、街镇爱卫部门加强蚊媒防制药械等疫情处置物资的储备。   8.3 技术保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医疗救治和疫情处置能力。各级爱卫部门加强对蚊媒防制专业队伍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蚊媒防制能力。   8.4 经费保障
  各级卫生、爱卫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和防控工作任务,把疫情防控所需经费纳入本部门经费预算,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需要。   各区(县级市)卫生局、爱卫部门、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各自职责,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应急预案。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附件1: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理专家组
  附件2:登革热流行媒介应急控制技术方法
  附件3:广州市蚊虫防治工作指引
  附件4: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指引
  附件5:医疗机构防治登革热工作指引
  附件6: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指引
  附件1:
  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理专家组
  一、疫情预警评估专家组

组 长

王 鸣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副组长

王声湧

暨南大学教授

俞守义

南方医科大学教授

成 员

杨智聪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陈思东

广东药学院教授

刘于飞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狄 飚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尹炽标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肖正伦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教授

王玉林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胡志刚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技师

  二、医疗救治和病例诊断专家组

组 长

尹炽标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副组长

龚四堂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医师

成 员

王师荣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ICU副主任医师

徐 翼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

张复春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蔡卫平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王 建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邓子德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教授

周福严

南方医院副教授

钟嘉熙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

沈 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三、预防控制专家组

组 长

王 鸣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副组长

陈思东

广东药学院教授

成 员

雷春亮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杨智聪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刘于飞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王玉林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李美霞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罗 雷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湛柳华

越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曾锐志

番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四、病原学检测技术专家组

组 长

狄 飚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副组长

卢业成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主任技师

成 员

罗晓燕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

朱 冰

广州市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

吴新伟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技师

  五、蚊媒控制技术专家组

组 长

杨智聪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副组长

胡志刚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技师

成 员

潘志明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严子锵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技师

江毅民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医师


  附件2
登革热流行媒介应急控制技术方法
  一、媒介应急控制原则
  采取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为重点的综合防制措施。   二、物资准备
  (一)个人防护用品:16层棉纱口罩、防护眼镜、长袖工作服、工作帽、手套、长筒胶靴、雨衣、折叠雨伞、防蚊驱避剂。
  (二)监测器械:诱蚊诱卵器200个、电动吸蚊器、捕虫网、采样箱(冷藏箱)、镊子、螺口采样管、采样用吸管、纱布、棉花、95%乙醚、可封口密实袋、废弃物收集袋、工作记录表、小标签纸、记录笔、记号笔、手电筒、数码相机、GPS卫星定位系统、对讲机.
  (三)灭蚊药械:室内可选用双硫磷、氯菊酯和苯醚菊酯。室外可选用DDVP、甲基嘧啶磷、马拉硫磷、双硫磷,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可选用背负式喷雾器、烟雾机、手推式喷雾机、机动超低容量喷雾机。   三、现场处理
  (一)疫点及警戒区的确定
  以病例家庭为中心,半径100米的范围内的区域为疫点,疫点以外半径400米范围内区域为警戒区。
  (二)蚊媒密度调查
  蚊媒密度调查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并及时将监测调查结果通报所在区(县级市)政府、街镇和爱卫部门。在疫情发生后至疫情基本控制前,疫点街孳生地清理情况和孳生地控制指标监测实行每周一报制度。在疫情发生一周内,布雷图指数要降到5以下,外环境孳生地标准间指数要控制不超过1。
  1.幼虫调查:调查疫区内50-100户居民(在外环境或单位检查路径每10米折算为一户),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其幼虫孳生情况(附表1,2),计算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和容器指数。疫点每3~5天进行1次,警戒区每15天进行1次。
  2.成蚊密度监测:选用诱蚊诱卵器法,在疫点及周围区域环境,共布放50-100只诱蚊诱卵器,一般每3~5户或每25~50米距离布放一个诱蚊诱卵器,主要布放于家庭环境的庭院、阳台、天台的花草树荫下,或室外环境的树木、花草、绿化带、灌木丛下,连续布放4天。第4天检查、收集诱到的成蚊及蚊卵,并分类鉴定,将蚊虫收集到螺口采样管,置于液氮罐内或-20℃冰环境,送省疾控中心检测蚊虫携毒情况(记录用附表3,4)。
  疫点每4天监测1次,警戒区每15天监测1次。
  若在疫点或警戒区连续进行监测,可连续将诱蚊诱卵器布放同一地点,每4天检查1次,收集并记录成蚊或蚊卵阳性的诱蚊诱卵器,并在同一地点补充布放1个新的诱蚊诱卵器,其余阴性的诱蚊诱卵器布放位置不变,但需检查容器水量是否足够,若水不够,需添加过夜自来水补充,随后每4天再检查记录1次。
  (三)健康教育宣传
  卫生、爱卫部门组织协调相关媒体、机团单位和街、镇,广泛开展防蚊灭蚊、清除伊蚊孳生地的宣传教育。
  1.宣传登革热媒介的孳生特点和栖息特性。
  2.通过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社区环境和公共场所清除白纹伊蚊孳生地的方法。
  3.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必要时在裸露皮肤上涂抹防蚊油。
  (四)孳生地处理
  疫情发生时,卫生、爱卫部门应立即组织防疫、街道消杀站、社会消杀公司等疫情处理专业队伍,和街道、居委、有关机团单位、部门,发动群众,共同做好疫点和警戒区的清除蚊虫孳生地的工作。疫点所在的街道、居委会除在面上广泛发动群众清理室内外孳生地外,还必须组织不少于20人的队伍专司蚊虫孳生地的清理与检查,上门协助清理,反复进行检查,一户一户落实。疫点周边公园、工地也必须组织相应的清理队伍,对蚊虫孳生地进行地毯式清理。
  1.孳生地主要类型和种类
  家庭、单位、学校主要孳生地有:饮水缸、储水池或缸、花瓶、花盆等有用的功能性积水容器,闲置的瓶、罐、缸等无用积水容器、竹筒、树洞、汽车轮胎、楼房反墚及雨水沟、地下室集水井等。
  外环境、公园等主要孳生地有:绿化带的垃圾薄膜、废弃易拉罐、饭盒、塑料杯积水容器等,闲置或废弃的瓶、罐、缸等无用积水容器、废弃的汽车轮胎、市政管网的管井、竹筒、树洞。
  2.孳生地处理方法
  (1)翻盆倒罐,清除闲置无用积水。清除废弃的容器,暂时闲置未用的容器应当逐一翻转倒放。
  (2)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清除绿化带和卫生死角塑料薄膜、一次性塑料容器。
  (3)管好饮用水或功能性容器积水。饮用水容器或功能性容器积水要求严密加盖,每5~7天换水1次,不能定期换水的可放养食蚊鱼等。
  (4)种养水生植物的花瓶,每5~7天换水1次,冲洗植物根部,彻底洗刷容器内壁;大型莲花缸、池,可放养食蚊鱼等,也可投放双硫磷等有机磷缓释剂。
  (5)密闭市政管网的管道井,必要时使用双硫磷、倍硫磷等杀幼剂或废机油。(常用化学灭幼剂种类及推荐使用剂量见表1)。
  (6)治理轮胎.轮胎要求整齐叠放存放室内或避雨的场所,如要堆放室外,要用防雨布严密遮盖,不积雨水。必要时可用杀虫剂喷杀成蚊,并在轮胎内施放马拉硫磷、双硫磷等杀幼剂等。
  (7)竹筒树洞的治理。公园、学校、园林景点的竹筒、树洞要用灰沙堵塞,或对留根的竹筒,采用“十”字砍刀法,使其有裂缝不再积水。
  (8)对于一时无法清理的积水,可采用投放马拉硫磷、双硫磷杀幼剂等,也可倒入适量的废弃机油覆盖水体表面。
  表1.适用于杀蚊幼的杀虫剂及使用用量

品名

类别

剂量 (a.i. g/ha)*

剂型

双硫磷

有机磷

56~112

乳油、颗粒剂

倍硫磷

有机磷

21~112

乳油、颗粒剂

杀螟松

有机磷

100~1000

乳油、颗粒剂

马拉硫磷

有机磷

224~1000

乳油、颗粒剂

巴沙

氨基甲酸酯

500~1000

乳油

溴氰菊酯

拟除虫菊酯

2.5~10

乳油

氯氰菊酯

拟除虫菊酯

5~10

乳油

灭幼宝

昆虫生长调节剂

5~10

颗粒剂

灭幼脲

昆虫生长调节剂

25~100

可湿性粉剂


  注:a.i, g/ha 表示每公顷(10000m2)施放杀虫剂有效成份的量(克)
  (五)杀灭成蚊
  疫情发生时,卫生、爱卫部门应立即组织疾控、街道消杀站、社会消杀公司等疫情处理专业队伍,和街道、居委、有关机团单位、部门,发动群众,共同做好疫点和警戒区的紧急灭蚊工作。疾控机构负责病家及所处整幢建筑物的控制处理,包括杀灭成蚊和清除蚊媒孳生地等;爱卫部门负责组织消杀专业队伍和街镇开展疫点(病人居留处所半径100米范围)的灭蚊工作,在7天内把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
  1. 疫点空间喷雾
  (1)范围:疫点和警戒区。
  (2)药物及推荐使用剂量:在居民区及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公园等)首选含高效低毒的拟除虫菊酯,如氯菊酯、醚菊酯、苯醚菊酯等。在一般外环境,可选用DDVP、甲基嘧啶磷、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常见推荐剂量见表2。
  (3)器械:采用背负式、车载式机动超低容量喷雾机、热烟雾机。
  (4)施药方法: 将可用药物按产品说明书稀释一定倍数,在确定的疫点及周围环境,超低容量喷雾一般按0.05~0.2ml/m2,热烟雾机按1~5ml/m2进行喷雾。一般在每天早上7-10时和下午4-7时喷雾施药。
  (5)处理周期:疫点每3天处理1次,连续3次,以后每周1次,直至应急程序结束;警戒区开始与疫点同步处理1次后,再根据蚊虫监测结果考虑是否再进行处理。
  表2 适用于空间喷洒防制蚊虫的杀虫剂及用量

杀虫剂

类别

用量((a.i. g/ha)*)

毒性分级

毒性(急性大白鼠口服LD50,mg/kg

超低容量喷雾

热烟雾

 

敌敌畏

OP

150

200~300

56

杀螟松

OP

380~580

 

503

倍硫磷

OP

112

 

250

马拉硫磷

OP

112~693

500~600

2100

甲基嘧啶磷

OP

230~330

180~200

2018

苯醚菊酯

PY

5~10

 

U

>5000

醚菊酯

PY

10~20

10~20

U

>42880

高效氯氰菊酯

PY

1~3

2~5

250

溴氰菊酯

PY

0.5-1.0

0.5-1.0

135

右旋苯氰菊酯

PY

1~2

2~5

318

氟氯氰菊酯

PY

1~2

2

250

高效氯氟氰菊酯

PY

1.0

1.0

56

二氯苯醚菊酯

PY

5

10

2000


  注:* a.i. g/ha 表示每公顷(10000m2)施放杀虫剂有效成份的量(克)。
  PY:拟除虫菊酯,OP:有机磷。毒性分级:Ⅱ:中等毒性, Ⅲ:低毒,U:基本无毒。
  2.疫点重点滞留喷洒
  (1)范围及重点部位:在疫点范围内重要的蚊虫孳生栖息场所,如病家周围绿化带、阴凉场所,疫点公共场所卫生状况差的绿化带、社区卫生死角,收治病人医院病房的纱门纱窗及周围环境等进行重点滞留喷洒。
  (2)药物及推荐使用剂量:高效氯氰菊酯40-80 a.i.mg/m2、顺式氯氰菊酯20-40 a.i.mg/m2、溴氰菊酯20 a.i.mg/m2、高效氯氟氰菊酯20 a.i.mg/m2和氟氯氰菊酯40-80a.i.mg/m2的可湿性粉剂、胶悬剂等,
  (3)器械:采用手动喷壶或机动常量喷雾器。
  (4)施药方法:将可用药物按产品说明书稀释一定倍数,喷洒于重点部位的蚊虫孳生栖息场所。
  (六)施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应合理选用杀虫药品种、浓度。
  2.施药人员每天实际操作时间不宜超过6小时。
  3.喷雾器事先做好检查,要求安全完好,严禁边用边修。
  4.用过的工具,应用清水洗净,晾干妥为保管。
  5.配药或施药时,须用工具搅拌,严禁用手接触。修理工具时,不许用嘴吹喷雾器的喷头。
  6.应用防护品,做好个体防护。
  (1)穿长袖工作服,戴帽、风镜、口罩、手套和工作鞋等,防止皮肤和衣服沾染药液。
  (2)施药时不要吸烟和吃食物。
  (3)喷药后,吃食物和饮水前要洗手和洗脸
  (4)喷药完成后,用香皂洗澡,更换衣服。
  7.注意不要污染食品。
  8.施药时,如出现头痛、头昏、恶心或呕吐等症状,应立即离开现场,脱掉工作服,洗手、洗脸、漱口,在阴凉通风场所休息,必要时送医院诊治。   四、媒介控制效果评估与总结
  ㈠ 控制效果评估
  当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超过5,说明媒介控制未达到要求,建议继续在疫区内杀灭成蚊及清除蚊虫孳生地。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最长外潜伏期和内潜伏期(25天)内无新发病例,以及布雷图指数和诱蚊诱卵指数在5以下时,可结束本次应急处理工作。
  ㈡ 总结
  通过对登革热媒介监测与控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应进行总结,并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
  1.此次现场处理经过及措施。
  2.各部门参与及协作情况。
  3.在此次现场处理中得到的经验、教训
  附表1
  伊蚊幼虫孳生地调查表
  调查地点:  省   市    区    镇(街道)    村(居委会)

编号

地址、门牌

盆景、水生植物

贮水池、缸、盆

闲置容器(碗、瓶、缸、罐)

明渠、假山水池

竹头、树洞、石穴

废旧轮胎

绿化带垃圾、小积水

其它水体

水数

性数

                  
                  
                  
                  
                  
                  
                  
                  
                  
                  
                  
                  
                  

  天气情况:气温:______℃,最高______℃,最低______℃  晴 雨 阴        湿度:
  填表日期:________年____月_____日,        调查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者:_________________
  附表2
  登革热媒介伊蚊孳生地监测调查统计报表
  天气情况:气温:______℃,最高______℃,最低______℃ 晴 雨 阴     湿度:_____

日期

调查地点

调查

户数

阳性

户数

合计

积水

合计

阳性

盆景、水生植物

贮水池、缸、盆

闲置容器

(碗、瓶、缸、罐)

明渠、假山、水池

竹头、树洞、石穴

废旧轮胎

绿化带小积水

其它水体

水数

性数

                      
                      
                      
                      
                      
                      
                      
                      

  布雷图指数(阳性容器数/检查户数×100,BI):       , 房屋指数(阳性户数/检查户数×100%,HI):        ,容器指数(阳性容器数/检查容器数×100%,CI):     
  填表单位(盖章):          填表人:        填表日期:
  附表3
  登革热蚊媒诱蚊诱卵器指数监测调查表
  天气情况:气温:______℃,最高______℃,最低______℃
  晴 雨 阴     湿度:_____

检查地点

诱蚊诱卵器

单位、住户

地址、门牌

编号

蚊+/-

卵+/-

蚊或卵阳性

蚊虫数

 

 

 

 

 

 

 

 

 

 

 

 

 

 

 

 

 

 

 

 

 

 

 

 

 

 

 

 

 

 

 

 

 

 

 

 

 

 

 

 

 

 

 

 

 

 

 

 

 

 

 

 

 

 

 

 

合 计

 

 

 

 

 


  注. “+”指诱蚊诱卵器有蚊/卵
  检查时间:200  年  月  日           调查者:
  附表4
  登革热蚊媒诱蚊诱卵器指数监测月报表
  天气情况:气温:______℃,最高______℃,最低______℃
  晴 雨 阴     湿度:_____

编号

环境(内/外)

调查地点

布诱蚊诱卵器个数

实收诱蚊诱卵器个数

蚊阳性个数

卵阳性个数

蚊或卵阳性个数

蚊虫总数

诱蚊诱卵器阳性指数

          
          
          
          
          
          
          
          
          
          
          
          

  注:诱蚊诱卵器阳性指数=蚊或卵阳性个数/实收诱蚊诱卵器个数×100
  填表单位(盖章):         填表人:      填表日期:
  附表5
常见的登革热蚊媒孳生地种类

  登革热媒介主要孳生于容器积水,室内外主要孳生地种类有:   一、家庭环境
  1.富贵竹等阴生水养植物的花瓶积水等。
  2.饮用水缸。
  3.冰箱底部的水盘。
  4.浴室、卫生间储水桶、缸等。
  5.花盆底盘。
  6.贮水的水桶、陶瓮、水槽等。
  7.废轮胎。
  8.晒衣架水泥桩上及其它可积水的水管。
  9.竹篱笆竹节顶端、树洞、竹洞。
  10.屋檐排水槽或反墚堵塞积水。
  11.家禽、家畜与鸟类饮用水槽。
  12.周围废弃或闲置的盆、罐、瓶等。   二、地下室及停车场
  1.排水沟。
  2.机械停车位底层积水。
  3.马达水槽、集水井。
  4.废弃轮胎。   三、学校、幼儿园、公园、公共场所
  1.草丛、花木下塑料薄膜、塑料瓶、盒、杯。
  2.办公室及教室的各种水生植物花瓶。
  3.花圃及周围的花盆积水。
  4. 运动(活动)场所防撞的废用汽车轮胎、运动器材内积水。
  5.树木、竹支架顶端积水。
  6.雨水排水沟。
  7.喷水池、教学用水生植物养殖池、生物教材用容器、花圃。
  8.厕所马桶水箱。
  9.资源回收桶。   四、空地、道路、果园、工厂
  1.草丛中铝罐、塑料瓶罐、食品容器。
  2.积水的属制品(洗衣机、冰箱、铁柜、瓶罐)。
  3.积水的玻璃制品(瓶罐、鱼缸)。
  4.积水的塑料管、塑料布、塑料椅、塑料袋、塑料突出物、塑料花篮、大型塑料资源回收桶。
  5.木箱、木盘。
  6.树洞、竹洞。
  7.废轮胎、废弃马桶、浴缸、安全帽、手推车、花柱凹槽、保险杆凹槽。   五、建筑工地
  1.积水的容器(铁桶、塑料桶、漱洗设备)。
  2.地下室及地面积水。
  3.支架积水。   六、市场
  1.排水沟。
  2.楼顶积水。
  3.贮水的水槽、塑料桶、水桶等容器。
  4.地下室积水。
  5.摊架下各种积水容器。   七、空屋/暂时无人居住的房屋
  1.特别注意屋顶有破洞及雨水可进入的房屋。
  2.水泥槽、水塔、冷却水塔。
  3.楼顶积水。
  4.马桶。
  5.储水塑料桶、水桶等容器。
  6.其它积水容器。
  八、其它特殊滋生源蒸气熨斗贮水槽、防窃盗围墙碎玻璃、渔船船舶、游艇。
  附件3
广州市蚊虫防制工作指引
前  言

  广州市常见蚊虫--按蚊、库蚊、伊蚊。
  ·在本市传播疾病的蚊虫中,白纹伊蚊可传播登革热病,本地很常见;微小按蚊及中华按蚊均证实为本地的疟疾病媒;库蚊(例如三带喙库蚊)是我市传播乙型脑炎的重要病媒。
  按蚊
  ·按蚊可在世界各地传播疟疾。
  ·微小按蚊:在流动缓慢、清澈、岸边长有植物及有阳光可间接照射到的溪涧滋生。通常在三、四、九及十月大量繁殖。
  ·中华按蚊:在稻田、荒田及有水流经的草地滋生。成蚊在午夜时份尤其活跃。
  库蚊
  ·库蚊可传播乙型脑炎、丝虫病。
  ·三带喙库蚊:在水池、鱼塘、积水草地及水沟滋生。成蚊在晚间活动,天黑后一小时最为活跃,是乙型脑炎和丝虫病的病媒。
  ·致倦库蚊:差不多任何有水的地方(如非常污浊的死水、污水、湿耕地及细小器皿)均可滋生,是市区和郊区最常见、为数最多的蚊种。晚上凶恶地叮咬动物和人,飞行能力很强。在东南亚地区是传播丝虫病的主要病媒。
  伊蚊
  ·最常见的伊蚊品种为白纹伊蚊,是已知的登革热病媒。其他品种的伊蚊可传播不同疾病。
  ·白纹伊蚊:在小积水处(空罐、弃置的轮胎、树洞、地洼、竹干等)滋生。在日间吸血,飞行能力不强(约100米)。成蚊胸背和脚部都有白色间条,易于识别。本地登革热病媒。
蚊虫防制分类指引
  一、机团单位的蚊虫防制
  (一) 孳生的条件和场所:
  1、沟渠、沙井、地下室及排水沉沙井、食用水蓄水池、洼地,以及天台等地方的积水。
  2、苗圃和室内外种养水生植物及绿化竹木洞穴的积水。
  3、房前屋后的盆罐及丢弃在绿化带里的饮料罐、食品盒、玻璃瓶等废旧的器具的积水。
  4、分体空调的排水及冰箱底接水托盘的积水。
  (二)防制的方法:
  1、搞好环境治理。清除各类卫生死角,翻盆倒罐清除各种小型积水,减少蚊虫栖息和孳生的条件。
  2、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沟渠硬底化和暗渠化,并保持经常清疏沟渠沙井排除积水,有条件应将直排式沙井口改造为弯曲管式的沙井,无法改造的沙井应安装防蚊闸。办公室及居住场所应安装纱门和纱窗,避免蚊虫的入侵。
  3、食用水蓄水池和种养生植物的盆罐及冰箱底接水托盘坚持每周换水一次,换水时应将植物根部和蓄水池彻底清洗干净。
  4、凡遇有沙井、地下室及排水沉井及坑洼地的积水未能及时清除时,应定期施放灭蚊幼杀虫剂杀灭幼虫。
  5、供观赏的喷水池可放养食蚊鱼或观赏鱼,消防水池,视蚊虫消长情况,适时施放蚊幼杀虫剂。
  6、要建立和完善灭鼠杀虫机制,根据蚊虫生长不同的季节,每月烟熏下水道、沙井单位室内外周围喷洒化学杀虫剂1-2次杀灭成蚊。   二、民居的蚊虫防制
  (一)孳生蚊虫的场所:
  蓄水池、种养水生植物、空调的排水和冰箱接水托盘等的积水,有庭院家庭的排水沟和沙井及房前屋后的盆罐的积水。孳生蚊虫主要是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
  (二)防制的方法
  1、搞好室内卫生,清除各种废旧杂物,减少蚊虫栖息场所。
  2、蓄水池和种养水植物的水体要坚持每周换水一次,换水时应将蓄水池和水生植物的根部彻底清洗干净。
  3、有庭院家庭要经常清疏排水沟渠和沙井,保持流水畅通。房前屋后不常用的盆罐应倒置存放,防止积水。
  4、根据蚊虫消长的不同季节,在庭院内和室内适时烟熏或喷杀化学杀虫剂杀灭成蚊。灭蚊时最好选择黄昏成蚊活动的高峰时间。
  5、 安装纱门和纱窗,防止成蚊的入侵。   三、废旧收购点及缸罐存放点的蚊虫防制
  (一)孳生场所:废旧收购点及缸罐存放点是蚊虫孳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场所。废旧收购点及缸罐存放点往往堆放在露天的场所,下雨时会不同程度积聚大小孳生蚊虫的水体。
  (二)防制方法:
  1、废旧物品和缸、罐、瓶应在室(棚)内堆放,因条件缺乏而露天堆放的,应用防雨布盖起来,防止下雨时集聚积水。
  2、根据蚊虫消长情况和下雨过后清除各种废旧物品或缸罐积水,或定期使用灭蚊杀虫剂滞留喷洒在废旧物品和缸罐表面上,杀灭成蚊。
  3、对难于清除的大小积水,可用施放灭蚊幼的杀虫剂杀灭幼虫。   四、公园内的蚊虫防制
  孳生场所:公园有排水系统,面积大小不同的地面水体,如湖泊、池塘和花池、草丛、古树的树洞、砍伐后竹筒以及各种奇山异名形成的石穴和游人随地丢弃的各种饮料罐,食品盒和椰子壳等都可能在雨后积水,成片的丛林,竹林成为蚊虫的栖息场所。
  防制方法:清除丢弃在路旁、绿化带的各种人工容器如饮料罐、瓶、食品盒等积水容器。把清扫明沟,半明半暗沟渠内积水纳入卫生保洁的内容,做到定期清扫、清疏。
  (一)排水系统的防制
  1、分流排放公园内的污水和雨水,将沟底和沟壁硬底化和石砌。
  2、及时疏导堵塞的排水管道。
  3、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投放生物杀虫剂如球型芽孢杆菌或用有残放的化学杀虫剂如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或投放昆虫生长调节剂。
  4、定期监测沉沙井蚊虫的孳生情况。
  (二)地面洼地积水的防制
  填平无用途的地面洼地积水。雨后组织巡查,及时填平和清理新的积水。
  (三)湖泊、池塘防制。
  (1)污水截流,防止污水进入湖、池。
  (2)湖泊、池塘的堤岸用石砌或水泥结构。
  (3)清除杂草、植被和垃圾。
  (4)岸边一米处挖深。
  (5)定期清理湖底淤泥。
  (6)依据湖泊、池塘面积的大小,用途可放养食蚊鱼,观赏鱼或食用鱼。
  (7)观赏花池如荷花池,清除靠岸边1米内的植被。
  3、在初建或建设中的公园里,暂时未能填改的污水池、塘可疏通引流排除积水,或把死水变成活水,清除杂草等植被、垃圾。
  (四)公园内各种林木,古树形成树洞,竹林园的竹筒,奇山异石或人工开凿形成的石穴,树洞、石穴可用三合土或石灰沙填塞,竹筒可作十字劈开,防止积水生蚊,每年5至10月,可用烟雾喷洒杀灭成蚊。
  (五)花圃防制:
  1、闲置的花瓶、盆、缸应倒置或存放在避雨处。
  2、沟道排水要畅通,不能有积水存留,沟道底部不平的低洼积水要做到每日清扫。
  3、备用水池用水每周更换一次或紧密覆盖防止蚊虫进入。
  4、栽种有水生植物的瓶、盆、盆景每周换水一次。凡有幼虫孳生的水体,要清洗容器内壁和植被的根须,直至无蚊幼存在才放回瓶盆内种养。
  5、莲缸等大型盆体种养的水生植物,要定期(半月)投放生物杀虫剂或缓释剂。
  6、大面积绿化草皮自动喷水的水掣装置点,常有小洼地或水掣箱积水。每周检查一次,若有蚊幼孳生时,清除(吸干)处理。
  (六)游乐场蚊虫防制:
  1、小型跑车的废用轮胎应清除或存放在避雨处或用雨布覆盖。
  2、 用作游乐场内防档板的废旧轮胎,要在低处开洞或用坭土或砂填平轮胎内部。   五、沟渠、沙井的蚊虫防制:
  (一)孳生蚊虫:主要孳生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常在晚上出来活动,白天进入沟渠或沙井内宿藏,产卵和孳生蚊幼虫。
  (二)防制方法:
  1、新建沙井和有条件改造的直排式旧沙井都改造为弯曲管式的沙井或把露天的沙井改造为封闭的沙井。无法改造为弯曲管或用盖板封闭的沙井都必须安装防蚊闸。
  2、城区内所有明渠排水沟渠都应改造为硬底化和暗渠化的沟渠。
  3、要经常清理沟渠及沙井的余泥和垃圾,定期检查防蚊闸和沙井封闭盖是否完好,
  4、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定期对沟渠、沙井积水孳生蚊虫的监测,要根据蚊虫不同消长的季节,夏秋两季需每月对沟渠及沙井烟熏一次,春冬每季度烟熏一次,杀灭成蚊,凡有积水和沙井未能排除积水时,需每月投放生物杀虫剂和化学杀虫剂进行处理,防止蚊幼的孳生。   六、电信、供电电缆沟及煤气、自来水管道工程蚊虫的防制:
  1、 在电信、供电电缆沟及煤气、自来水管道等工程的施工时,应用泥土或沙子填平管内所有的坑洼,排除积水。
  2、所有检井及水掣口都要加盖或用水泥密封,防止积水和成蚊入内产卵孳生。
  3、 要定期清除检井内的积水,如遇无法清除时,每月应施放一次灭蚊幼的杀虫剂。   七、人防工程设施白子蚊虫防制:
  1、 人防工程设施一般有简单的人防掩体和坑道式两种,而坑道式又分为有竖立洞口和侧立洞口。简单的人防掩体只需洞口前门槛垫高,防止下雨时的雨水流入洞内,如一旦有水流入应及时清除。坑道式的竖立洞口,应设置密封水泥盖。侧立洞口,应设置防雨水门,同时还应完善和疏通排水系统,防止雨水流入坑道内。
  2、 要经常检查人防设施内的排水系统是否畅通,有无积水现象。如遇有渗透性流水或下雨时有水流入坑道内,要及时清除,对一时难以清除的积水,要经常检查有无蚊虫孳生,如有孳生要投入灭蚊幼杀虫剂。
  3、在夏秋蚊虫生长高峰季节,成蚊较多时,应适时进行烟熏或喷洒化学杀虫剂杀灭成蚊。   八、建筑工地的蚊虫防制
  (一)建筑工地的沟渠、沙井、地下室及排水深井、蓄水池、打桩洞、坑洼地以及各种露天器械设备和工栅的房前屋后盆罐等容易积水,是蚊虫孳生和主要场所。
  (二)防制方法:
  1、建筑工地内的沟渠要实现硬底化,并保持畅通。
  2、及时清除沟渠、沙井、地下室及排水深井、蓄水池及工栅前后的盆罐和各种露天器械设备的积水,填平工地内所有凹凸不平的坑洼。
  3、室内外所有种养水生植物都必须坚持每周换清水一次,换水时需把植物根部清理干净。
  4、遇有未能及时清除的中大型水体,如地下室、排水深井、桩洞等,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施放灭孑孓油、灭蚊幼颗粒或苏云杆菌进行处理,一般在一个月内处理一至两次。
  5、停建工地还要彻底清除各种丢弃的容器,掩盖各种露天易于积水的器械设备和施工用具,如遇不能清除的积水,可施放灭蚊幼杀虫剂。
  6、待建工地需开渠引流排水,如无法排除的积水,要定期监测,发现蚊幼可施放灭蚊幼杀虫剂。
  7、每年5至10月,每月需使用化学药物喷杀或烟熏杀灭成蚊两次以上。   九、污水塘、污水池和污水沟的蚊虫防制
  1、污水截流,防止污水、垃圾入塘、池。
  2、堤岸石砌或水泥硬化。
  3、清除岸边和水体中的杂草和垃圾。
  4、加深岸区。
  5、凡能养鱼的水体投放食用鱼,减少蚊幼孳生。   十、村居的蚊虫防制
  1、改明沟为暗沟,改造沙井
  2、对村屋尚未改造前,把半明半暗的小沟变成明沟,定期清扫沟内积水。
  3、因地势低平,造成污水沟的污水不能排放而致大面积沟道积水可安装抽水泵,定期抽水排放。
  4、池塘积水首先要截流污水,清除垃圾,杂草能养鱼的水塘则放养食用鱼。
  5、翻盆倒罐,清除室外的无用途的容器和积水。   十一、农田的蚊虫防制
  我国南方的农田以种植水稻为多,另有菜地种植,面积之广非常有利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的孳生,防治此类蚊虫必须与生产相结合,才能使灭蚊工作顺利进行。
  1、疏通农田排灌沟渠,沟渠水流通畅不利蚊幼孳生。
  2、结合农作物的害虫防治,喷洒杀虫剂杀灭蚊幼虫。
  3、稻田养鱼和干干湿湿的“间歇排灌”灭蚊方法在过去的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前,由于大量使用农药防治农作物害虫,使养鱼灭蚊受到较大的影响,又因分田到户后“间歇排灌”灭蚊也难于实行,目前推广上述两种灭蚊方法有一定的困难)。
  4、菜地多在近郊地区,由于农民耕种作习惯和菜地浇灌的需要,常常在菜地边放置存水缸或开挖小块洼地蓄水,可成为致倦库蚊孳生地,在沟内地面大、大量积水,孳生按蚊或三带喙库蚊孳生地。
  5、菜地的农田积水要针对性处理,水缸积水要定期更换或加盖,若有蚊幼孳生立即全部倾倒、清除盛水,若小块洼地积水孳生蚊幼可结合防除农业害虫防治用杀虫剂处理。若畦沟大面积积水,可放水排干可获良好的灭蚊效果。   十二、动物养殖场的蚊虫防制
  1、清除破烂容器和丢弃的盆、桶、罐。
  2、疏通排水沟,排除积水,防止孳生蚊虫。
  3、定期清理畜牧饮水盆、钵。
  4、定期检查场地低洼积水,根据水体面积的大小给予填平或使用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处理。
  5、养殖场多在城乡结合部或农村,附近农田或水塘内孳生的蚊虫飞入场内吸血,尤其在蚊虫的高峰季节,如果蚊虫数很多,影响牧业生产,可作滞留喷洒化学杀虫剂,控制成蚊密度。
  6、可将牛耳牌浸泡安全杀虫剂后也可起到滞留毒杀蚊虫的作用。
  附件4
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指引

  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处理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实施。
  (一)输入性疫情。
  重点是查明患者病毒血症期在境内的停留地点,落实清除孳生地、蚊媒密度调查、卫生宣教、喷药灭蚊及疫情监测等防治措施,做好传播风险评估。
  (1)流行病学调查:每宗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报告需在首次现场调查结束后24小时内由当地疾控中心完成,并逐级上报至省疾控中心。疫情处理结束后要补充报告相关情况。
  1)个案调查:调查病例发病前二周至发病后5天的活动地点,尤其是入境后活动情况、被蚊子叮咬史、就诊经过等。
  2)病例搜索:
  ①主动追查旅行史,如旅行社名称、导游姓名及所有同一旅行团的所有团员或在同行人中追索可疑病例。无论发病与否,对可能共同暴露者尽可能采血送验,以了解是否曾受到感染,以找出无症状或未报告的个案。
  ②若病例病毒血症期在本市,在本市发病11天(最短外潜伏期加最短内潜伏期)以后,对其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例如:家人、同事、住家周围半径100米的邻居、曾拜会或相聚的亲戚朋友,有疑似症状者,均采血送验。需跟踪观察25天(最长外潜伏期加最长内潜伏期)是否有疑似病例发生。使用附表2。
  (2)蚊媒密度调查:在疫点开展幼虫调查(布雷图指数),调查疫区内50~100户居民,检查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每3~5天进行一次,具体方法见《登革热流行媒介应急控制技术方法》。
  (3)蚊媒控制。
  疾控机构负责对病家及其所在的整栋建筑物的蚊媒控制工作,包括杀灭成蚊和清除蚊媒孳生地。并做好蚊媒预防和控制的卫生技术指导工作,尤其要加强对疫点或疫区的灭蚊技术指导,具体方法见《登革热流行媒介应急控制技术方法》。
  (二)本地疫情。
  (1)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按登革热个案调查表的内容(附表1)进行,调查病例发病前二周至发病后5天的活动地点(如住家、工作地点、公园、学校、市场、庙宇等公共场所)、活动情况、被蚊子叮咬史、就诊经过等。
  2)实验室检测。及时采集病人(疑似病人)急性期血清检测登革热病毒抗原、核酸,分离病毒。采集双相血清,检测登革热病毒特异抗体。捕捉伊蚊(成蚊)送实验室检测。
  3)病例搜索。
  ①调查了解病例在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例如:家人、同事、住家周围半径100米的邻居、曾拜会或相聚的亲戚朋友,有疑似症状者,均采血送验,追查传染来源和追踪传播轨迹(见附表2)。
  ②对疫点、疫区的医疗机构(如社区门诊、卫生站、医院等)搜索近期发病的可疑病例。
  ③病例搜索,要追踪可能的传染源。对于指示病例、首例或首批病例,要详细调查其发病前25天内(最长外潜伏期加最长内潜伏期),当地是否有类似病人、尤其是来自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出现,寻找可能的输入病例,探索本地病例的传染源。
  4)必要时在疫区内开展人群血清学调查,以判定可能感染的范围或隐性感染的情况。
  5)流行因素调查。详细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植被、地形地貌、气温、降雨量等,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6)在病例搜索时,同时开展居民健康宣传。
  7)每宗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报告、进程报告需在现场调查结束后24小时内由当地疾控中心完成,并逐级上报至省疾控中心。
  (2)疫情分析。分析本次流行的分布,确定疫点、疫区范围和流行特点。疫情处理结束后撰写总结报告,并逐级上报至省疾控中心。
  (3)媒介状况快速评估。为了解疫点内蚊媒密度情况,调查疫点内50~100户居民,检查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等。每3~5天进行一次,详见《登革热流行媒介应急控制技术方法》。
  (4)蚊媒应急监测。县(区)疾控中心负责在疫区内,重点是疫点及周围地区开展蚊媒应急监测,具体方法见《登革热流行媒介应急控制技术方法》,并及时把监测及控制结果上报上级部门。
  附表1:登革热病例个案调查表
  附表2:登革热发病情况入户调查登记表
  附表1:
  登革热病例个案调查表
  县(市)名称:       国标码:□□□□□□   病例编号:□□□□□   一、基本情况
  1. 患者姓名:_________   (如患者年龄<14岁,则家长姓名:_____________)
  2. 性别:  1男,2女                              □
  3. 年龄:_____岁                              □□□
  4. 民族:1汉族,2壮族,3维吾尔族,4其他少数民族                 □
  5. 职业:                                    □
  (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保姆(6)饮食从业人员
  (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
  (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待业(17)其他
  6.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
  7.家庭住址: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县(市区)____乡(镇/居委会)____村(街道)
  8、现住址: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县(市区)____乡(镇/居委会)____村(街道)   二、发病情况
  1. 发病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
  2. 就诊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
  3. 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初诊医院:             
  5. 初诊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
  6. 住院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
  7. 住院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住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
  9. 出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
  10. 入院诊断:                                  □
  1登革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 4其他     
  11、临床诊断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
  12. 出院诊断:                                  □
  1登革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 4其他     
  13.临床分型:1典型,2轻型,3重型,4其他                    □
  14. 转归:1 痊愈, 2 好转, 3 死亡(日期: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   三、症状和体征及一般实验室检查
  1. 起病急:1是,  0否                             □
  2. 乏力:  1有,  0无                             □
  3. 发热:  1有, 0无                          □
  如有,则热型为:1双峰热,2稽留热,3驰张热,4其他             □
  4. 头痛: 1有, 0无                           □
  5. 颜面潮红: 1有, 0无                         □
  6. 眶后痛:1有, 0无                           □
  7. 肌痛: 1有, 0无                           □
  8. 关节痛: 1有, 2无                             □
  9. 胸红: 1有, 0无                           □
  10. 结膜出血:1有, 2无                             □
  11. 鼻衄: 1有, 2无                              □
  12. 牙龈出血:  1有, 2无                           □
  13. 呕血:  1有, 2无                             □
  14. 便血:  1有, 2无                             □
  15. 血尿:   1有, 2无                            □
  16. 呕吐:   1有, 2无                            □
  17. 结膜充血: 1有, 2无                            □
  18. 眼睑浮肿:1有, 2无                             □
  19. 黄疸:   1有, 2无                            □
  20. 皮肤出血点:1有, 2无                            □
  如有,则出血点为:1散在,2条/线状,3簇状,4其它_________          □
  21. 皮疹:1有, 2无                               □
  如有,则皮疹为:1斑丘疹、,2麻疹样皮疹条/线状,3猩红热样皮疹簇状,4红斑疹,5其它_________                          □
  皮疹部位:1全身,2四肢,3躯干,4面部(可多选)            □
  22. 烦躁:   1有, 2无                            □
  23. 昏迷:   1有, 2无                            □
  24. 休克:   1有, 2无                            □
  25. 肝大:   1有, 2无                            □
  26. 脾大:   1有, 2无                            □
  27. 淋巴结大: 1有, 2无                            □
  28. 束臂试验:  1阳性,2阴性,3未做此项检查,4不详               □
  29. 白细胞计数:1正常,2增多,3减少,4未做此项检查               □
  30. 中性粒细胞(%):                               □
  31. 淋巴细胞(%):                                □
  32. 血小板减少: 1有,2无,3未做此项检查                     □
  33. 红细胞压积:                                  □
  34. 出血时间:  1正常,2延长,3缩短,4未做此项检查,5不详           □
  35. 凝血时间:1正常,2延长,3缩短,4未做此项检查,5不详             □
  36. 脑脊液: 1正常,2异常,3未做此项检查                     □
  37. 尿常规: 1正常,2异常,3未做此项检查                    □
  38. 肝功能: 1正常,2异常,3未做此项检查                    □
  血常规检查结果一览表

日期

白细胞总数(×109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109

 

 

 

 

 

 

 

 

 

 

 

 

 

 

 

 

 

 

 

 

  四、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测结果(未做者请注明为“未做”)

项目

标本采集时间

检测方法

检测结果

登革抗体(第一次)

IgM

   

IgG

   

登革抗体(第二次)

IgM

   

IgG

   

登革抗体(第三次)

IgM

   

IgG

   

登革病毒分离

   

登革病毒抗原

   
  五、病例分类
  1. 是否首例:1是,2否                             □
  2. 病例类别:1输入性病例,2本地病例,3不明感染原因病例             □
  3. 病例分类:1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诊断病例            □   六、既往史
  1. 过去身体是否健康:       1是,2否                   □
  2. 既往是否患过登革热或“乙脑”:  1是,2否                   □
  3. 乙脑疫苗接种:         1是,2否                   □   七、接触史及有关因素调查
  1. 发病前2周内是否有外出(或旅游)史: 1 是,2 否               □
  如是 ,到何地:___________;外出时间:  天               □□
  返回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
  2. 发病后到过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停留时间:________天         □□
  3. 病家及院内人口:
  3.1 0~4岁________人                              □
  3.2 5~9岁________人                              □
  3.3 10~19岁______人                              □
  3.4 20~29岁______人                              □
  3.5 30~39岁______人                              □
  3.6 40~49岁______人                              □
  3.7 50~59岁______人                              □
  3.8 60岁及以上____人                              □
  4. 有无家庭其他成员出现过类似症状:1有,0无,9 不详               □
  如有,最近一例发病时间(患者除外):____年____月____日   □□□□/□□/□□
  5. 发病处院内或周围环境:
  5.1 积水容器数:__________个                           □
  5.2 阳性容器数:__________个
  5.3 积水容器类型:1花瓶,2瓦盆,3铁罐,4碗碟缸5池塘,6树洞,7竹桩,8假山,9盆景,10其它________ (可多选)                            □
  6. 防蚊设备:1蚊帐,2蚊香,3纱门,4灭蚊剂,5其它:____________(可多选)      □
  7. 疫情处理简况简要记录:
                                       
                                       
                                       
                                       
  (病例编号填写说明:年号(两位数)、流水号(后边三位))
  调查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  调查地点:        调查者:   
  附表2:
  登革热发病情况入户调查登记表
  调查地点:

户编号

户主

人数

病人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何时患过DF

发病日期

发病前外出史

畏寒

发热

头痛

关节痛

骨肌痛

呕吐

眼红

出疹

出血点

鼻衄

牙血

白细胞数

血小板数

发病处内外环境

备注

房屋数

阳性数

容器数

阳容数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调查单位:       调查者:
  附件5:
医疗机构防治登革热工作指引

  (1)救治病人。急性期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2)病例救治与管理。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病人治疗、卧床休息地要做好灭蚊防蚊工作。有条件的或重症病人要住院治疗并做好防蚊隔离。登革热病例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
  (3)防蚊隔离室要求。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纱门、蚊帐,并在隔离室周围100米范围内每周杀灭伊蚊成蚊和随时清除伊蚊孳生地。
  (4)采样。及时采集病人(疑似病人)血清,急性期(即发病5天内)与恢复期血液5ml以上分离血清送检。
  附件6
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指引

  (一)标本的采集。
  1、采样对象。登革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疫点的健康人群和媒介伊蚊。
  2、标本种类及要求:
  (1)血清。尽早采集发病一周内的急性期血清,并在发病后第3~4周收集第二份血清标本,标本量至少5ml全血分离血清。在4℃存放的时间不宜超过3天,长时间保存应存放在-20℃以下冰箱;标本储存管应为密封性好的螺口塑料管,以避免样品泄露;采集的同时填写标本送检登记表。
  (2)媒介伊蚊。收集疫点媒介伊蚊成蚊和幼虫,尽快带冰送实验室检测。
  (3)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输要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操作规程操作,装标本的容器也必须符合生物安全相关要求。
  3、标本采集。
  (1)血清标本由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采集,建议使用真空采血管,采集血液标本5ml。
  (2)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和媒介伊蚊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采集。
  (二)实验室检测。
  1、收治病人的临床医院实验室或 区(县级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收到血液标本后,应先分离血清,然后将血清标本一式两份分装于2ml无菌螺口塑料管中。如不能开展血清学检测应将所有标本及时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
  2、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负责疑似登革热病例的血清抗体和核酸检测。我市首例病人备份血清标本应尽快送省疾控中心进行复核检测。
  3、急性期血清标本登革病毒抗体、核酸和病毒分离阴性的,应将血清标本保存于-20℃冰箱,收集恢复期血清后,同时进行登革病毒血凝抑制试验(HI)或IgG抗体滴度检测,也可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或微量中和试验测定抗体滴度。
  4、发生登革热流行时,应尽量收集发病1周内病人血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
  (三)实验室报告。
  血清IgM和IgG抗体结果及核酸检测结果应在24小时内报告。中和抗体和病毒分离应在3周内报告结果。
  附表1:疑似登革热病人检材送检一览表
  附表2:伊蚊登革病毒分离送检登记表
  附表1
  疑似登革热病人检材送检一览表

编号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住址

联系电话

临床诊断

发病日期

取材日期

检材种类

检验项目

备注

 

 

 

 

 

 

 

 

 

 

 

 

 

 

 

 

 

 

 

 

 

 

 

 

 

 

 

 

 

 

 

 

 

 

 

 

 

 

 

 

 

 

 

 

 

 

 

 

 

 

 

 

 

 

 

 

 

 

 

 

 

 

 

 

 

 

 

 

 

 

 

 

 

 

 

 

 

 

 

 

 

 

 

 

 

 

 

 

 

 

 

 

 

 

 

 

 

 

 

 

 

 

 

 

 

 

 

 

 

 

 

 

 

 

 

 

 

 

 

 

 

 

 

 

 

 

 

 

 

 

 

 

 

 

 

 

 

 

 

 

 

 

 

 

 

 

 

 

 

 

 

 

 

 

 

 

 

 

 

 

 

 

 

 

 

 

 

 

 

 

 

 

 

 

 

 

 

 

 

 

 

 


  送检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检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收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表2
  伊蚊登革病毒分离送检登记表

编号

捕蚊日期

地点

是否病家

数量

蚊种

备注

 

 

 

 

 

 

 

 

 

 

 

 

 

 

 

 

 

 

 

 

 

 

 

 

 

 

 

 

 

 

 

 

 

 

 

 

 

 

 

 

 

 

 

 

 

 

 

 

 

 

 

 

 

 

 

 

 

 

 

 

 

 

 

 

 

 

 

 

 

 

 

 

 

 

 

 

 


  送检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检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收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智能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