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法规 > 地方法规 > 正文阅览
【法宝引证码】CLI.1.304262 【时效性】尚未施行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南府办〔2016〕8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事业、企业单位:
  《南宁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6年12月20日

南宁市突发事件
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

  前言

  为加强全市应急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广西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广西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精神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要求,在不改变现有部门职能分工和分类管理格局的基础上,提出 “十三五”期间全市应急体系建设的目标方向、主要任务,以项目为载体,充分利用和整合各县区和各行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物资、技术等现有资源,重点理顺体制机制、夯实应急管理基础工作,全面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是我市未来五年应急体系建设的行动纲领。规划期限为2016 年至2020 年。

  “十二五”期间,南宁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决定,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资源整合、科学应对的原则,以提高应急防范能力、救援能力和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逐步提高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按照 “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求,初步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市本级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的应急管理委员会,常设32个专项指挥机构,成立了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职能,发挥中枢运转作用,各有关部门也明确了应急管理工作职能;12个县(区)、3个开发区已全部成立应急委、应急办和相应的应急指挥专项机构;全市125个乡镇(街道)也相应成立了应急组织机构。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职能进一步明确、责任进一步落实、人员不断充实。   二、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应急委各专项指挥部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一是坚持落实突发事件定期会商制度。每月组织相关部门对四大类突发事件进行会商分析,根据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发展趋势,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每年编印《突发事件定期会商报告》12期,加强了各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和情况通报,形成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二是健全隐患排查监控机制。各级各部门对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和因素以及社会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隐患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限期改正,同时建立隐患排查信息资料,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三是强化应急联动合作机制。市应急办先后与南宁高速公路运营有限公司、南宁铁路局应急办、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公司签订应急合作协议,完善了我市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了属地政府与行业管理部门之间协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一是应急预案的覆盖率有所提高。目前,南宁市市级应急预案包括:总体应急预案1个,专项应急预案29个,部门应急预案86个。15个县(区)、开发区制订的应急预案包括:总体应急预案15个,专项应急预案186个,部门应急预案552个,基层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6700多个。初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体系。此外,为了便于使用,充分发挥预案的指导作用,市应急办把32个市级专项应急预案制作成简本汇编,发放给各级领导及各部门、各有关单位。二是应急预案的管理逐步规范。通过明确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程序,进一步规范市级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发布和备案工作。通过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通知》和《南宁市基层单位应急预案范本》,加强对基层应急预案的指导,提高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质量。三是突出重点抓好应急预案演练。全市每年开展的市级以上综合、专项演练达10多次,通过演练检验了预案,磨合了机制、锻炼了队伍,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灾害防范的意识和应对能力。   四、应急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一是全面推进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依托的市、县两级综合救援队伍建设。目前,市本级和12个县(区)政府都依托公安消防部队挂牌组建了综合应急救援队。二是建立健全防汛抗旱、森林消防、气象地质灾害、矿山和危险化学品、卫生应急、公用事业保障、突发环境事件、水上搜救、重大动物疫情等九支专业应急队伍,不断加强物资、道路抢险、运输、通信、电力、治安和交通秩序维护等应急保障队伍建设,逐步提高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救援能力。三是调整南宁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进一步优化我市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结构。初步建立了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以综合性救援队伍为骨干、专业队伍为支撑、基层应急队伍为补充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五、应急平台建设顺利完成。一是应急联动系统升级项目。项目投资1.16亿元,项目内容主要包括:日常接处警应急指挥调度平台、重大事件指挥平台和数字集群无线通信系统的建设和升级改造,极大地提高我市紧急事件的指挥调度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能力。二是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该项目即是联动系统升级中的重大事件指挥平台建设项目,建设投资2600多万元。具有值守应急、信息汇总与发布、指挥协调、综合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功能,同时有效整合公安、民政、卫生、安监、国土、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地震和气象等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将极大的提高南宁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该平台将实现与国务院、自治区应急平台上下互联,与市级各专业指挥平台左右互通,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同时,也实现全市应急指挥系统从日常紧急事件管理向突发事件全过程管理方面延伸。   六、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近年来,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分别结合自身的地理条件,利用公园、广场、绿地、学校操场、体育场等区域合理规划建设了一些不同规模的避难场所。其中,我市投入400多万元资金把南湖广场建成广西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该场所面积达36万平方米,可容纳10万至20万人,集休闲广场、城市美化、紧急避难三大功能于一体,具备了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装置等11种应急避险功能,形成了一个通讯、电力、物流、人流、信息流的完整网络,是国内目前能容纳人数最多、功能齐全的避难场所,对提高南宁市应急避难能力,完善城市防灾功能起到重要作用。横县投资260万元,建设可安置2万避难人员占地4万平方米的我区第一个县级应急避难场所。二是加强物资储备。出台了《南宁市救灾应急物资基本储备指导意见》,明确了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分布、储备物资的品种和数量、协议储备方式及储备物资不足时应急采购等解决途径等。同时,开发了“南宁市救灾物资管理系统”,利用网络科技手段加强对救灾物资的管理,实时掌握全市各县区、乡镇救灾物资的储备情况。   七、宣教培训工作广泛开展。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免费发放《公众防灾避险应急手册》140万册、对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发放《日常应急须知》16万册以及向全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免费发放《公众应急避险必读》16万册。创新应急管理宣教模式,编排了一台以歌舞、曲艺、小品等为主的文艺节目,利用各县、区(开发区)乡镇圩日时间人流多的特点,在各乡镇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文艺演出下乡活动,向市民宣传防灾避险的基本知识,提高广大群众自救互救能力。拓展应急管理宣传新思路,在市公交总公司、白马公交公司的2000辆公交车,通过4000台车内安装的19寸宽屏液晶电视,滚动播放应急知识专题宣传片,面向本市乘坐公交车的乘客,每日触达170万人次进行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扩大了应急避险知识的受众人群,同时结合每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各级政府,在社区、广场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科普宣传活动,增强市民公共安全意识。二是积极组织应急管理培训。五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应急管理培训。市应急办每年组织1期应急管理培训班,利用市委党校和区外高校应急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先后到四川大学、上海交大、暨南大学、西安交大、浙江大学等高校培训县区分管应急管理领导及应急办工作人员约250人。通过培训,大家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切实增强了应急管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与市行政学院合作,挂牌成立了南宁市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对我市开展应急管理培训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拓展应急管理教学培训、科研咨询方面的交流合作发挥重要的作用。   八、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强化。我市特别重视基层的应急管理工作,把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水平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积极探索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新思路。2011年上半年,在马山县、兴宁区、高新区、市直属中学等10多个基层单位开展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建设试点基础上,印发了《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南府办〔2011〕101号),把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心延伸到社区、农村、企业、学校。计划利用1-2年的时间,通过建立和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实现全市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管理,提高基层应急能力。2012年底进行了检查验收,各县(区)、开发区的验收得分都在90分以上。   九、应急救援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应对处置突发事件中,坚持做到第一时间报告情况、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做好协调处置工作,确保了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科学高效有序进行。成功应对了2012年“1?15”高峰路交通事故、广西蓝山酒类副食品有限公司酒精废液暂存池塌陷泄露事件等各类安全生产事故9410起;处置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登革热、输入性虐疾等局部暴发传染病疫情67起;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1253起,有效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为成功举办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南宁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等重大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三五”时期加快应急体系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把维护公共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公共安全作为最基本的民生,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这为进一步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二是近年来,南宁市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不断增长的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三是“十三五”期间,南宁市定位为“一带一路”新通道、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和合作交流重要基地,中国(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 “南宁渠道”作用凸显,区域定位优势明显,这个新的历史定位和使命将为加快推进广西应急体系建设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和发展机遇。
  但与此同时,“十三五”时期,南宁市各种自然、社会和技术安全风险交织并存,公共安全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一、自然灾害仍然多发易发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的大背景下,南宁市台风、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易发,强台风登陆和特大洪水、低温冷冻、特大干旱等大灾的发生机率明显增加,地质灾害和农林病虫害呈增长趋势。南宁市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与长江中下游地震带的衔接过渡部位,地震发生及其诱发的次生灾害的概率将增加。一些贫困地区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自然灾害科技支撑力度不够,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有待提升,救灾物资储备体系还不够完善,防灾减灾任务相当艰巨。   二、事故灾难防控难度增大
  南宁市低等级公路多,临水临崖路段长、隐患多,道路交通事故居高不下的状况仍难以改变;危化品的监管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应急管理体制未理顺,煤矿、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等行业结构调整滞后,小矿小厂比重大;以及城市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加大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压力;一些地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屡禁不止,水上交通、消防火灾、农村建房、受限空间作业等事故呈上升趋势;职业危害严重,职业病例逐年大幅增加。   三、公共卫生形势依然严峻
  “十三五”期间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均等公共服务体系、促进食品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发、频发的势头短时期难以根本改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各种突发新发传染病疫情的风险不断上升,疫病防控难度加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登革热、寨卡病毒、重点新发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食品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比例较高,社会影响大;重大动植物疫病病原不断变异,新发疫病不断出现。群众对政府快速、有效处置重特大突发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的要求和预期也逐年提高。   四、社会安全管理难度加大
  南宁市面临的社会安全形势仍然复杂,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反恐压力日益增大。涉枪涉爆、涉黑涉恶、涉边涉外等违法犯罪未能完全遏制。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物品领域存在安全隐患。民间借贷引发的非法集资、电信诈骗、传销等经济犯罪形势严峻。因各种利益诉求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容忽视。网络舆论表达诉求日益多元,负面舆情对社会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大量存在,各种矛盾、摩擦和冲突错综复杂,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五、南宁市应急体系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
  经过 “十二五”时期的努力,南宁市应急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应对日趋复杂的公共安全形势要求,还存在需加强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和基础应急保障能力总体薄弱;“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尚需深入;监测预警技术和信息化能力有待提高;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科普宣教工作有待加强;公众危机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需进一步提高,社会协同应对机制有待健全等。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服务“两个建成”目标为方向,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做好预防和应急准备为主线,按照编织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的要求,突出目标和问题导向,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为核心,用好存量,建好增量,通过强基础、重预防、增能力、补短板等四大项工作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构建具有南宁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一、坚持以人为本、安全至上
  树立公共安全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第一责任”,努力提升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全社会公共安全感和幸福感。   二、坚持源头治理、关口前移
  创新应急管理制度和方法,强化预防治本,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消除风险隐患,推进应急管理由应急处置为重点向全过程风险管理转变。   三、坚持科学应对、法治保障
  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强化标准规范,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法规制度,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四、坚持统筹规划、分类实施
  本规划是各级各部门应急体系建设的综合性规划,是县区政府制定本级规划的依据和指南。各级各部门依据规划内容分级分部门实施,确保规划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
  在应急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社会参与,着力建立社会协同机制。加强南宁市内外的合作交流,强化科普宣教,在全社会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局面。

  一、总体目标
  到2020 年,建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与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公共安全风险相匹配、覆盖全灾种全过程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具有南宁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突发事件防控能力、防灾减灾和综合应急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突发事件发生率大幅减少,应急处置能力和效率大幅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全民公共安全意识明显增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分类目标
  自然灾害类:到2020 年末,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在同等致灾强度下明显下降,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低于1%;台风、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5%,提高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精细化和提前量,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达95%以上;主要河流控制断面洪水预警发布率80%以上,洪水预报合格率90%以上;地震监测信息5 分钟内发布; 60%的县、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达到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有制度、有机构、有经费、有监测、有预警、有评估、有避让、有宣传、有演练、有效果)要求,确保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监测覆盖率100%;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8‰,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1‰以内;健全农业灾害预警监测服务体系及应急处置机制。
  事故灾难类:到2020 年末,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以上,十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19%以上;较大以上等级道路运输行车事故死亡人数下降20%。市检验机构对国家药品标准的独立全项检验能力分别达到100%和95%。实现2 小时环境应急监测圈,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效率和质量。公共供水厂100%纳入在线监控范围,完成燃气重大危险源、市政桥梁信息化管理和在线监控系统建设。民爆重大危险源监控率达100%。特种设备事故及时响应,万台特种设备事故死亡率不大于0.38。
  公共卫生事件类:到2020 年末,进一步完善突发急性传染病防范应对措施,市级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队伍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90%;突发急性传染病现场规范处置率达95%以上;市级突发急性传染病救治定点医院覆盖率达100%,有效防止或减少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建设区域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市紧急医学救援专业队伍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90%;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信息规范化报告率达95%以上;各类突发事件接报后在30 分钟内启动有效紧急医疗救援响应。较大以上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及时有效处置率100%。国家基本药物生产企业药品评价性抽验覆盖率达到100%,药品评价性抽验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重点食品安全状况持续稳定并有所提升,主要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95%以上。
  社会安全事件类:到2020 年未,网络化、科技化、智能化、立体化的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控架构基本形成。90%以上较大社会安全事件均能实现预知、预防、预警,95%以上较大社会安全事件均能按照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处置。涉恐、涉毒等突出社会治安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金融、外事、民族、旅游、人防、教育等系统突发事件均能做到及时预警和有效处置。


  “十三五”期间,按照应急管理发展的需要,针对全市应急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提出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组织落实相关项目,按原有渠道和程序审核、报批。

  深入推进应急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加快综合性应急救援、专业应急救援、专家、基层应急、志愿者等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应急工作基础,完善全市应急管理体系。
  一、深入推进“一案三制”建设
  (一)深化应急预案建设。
  继续抓好政府总体应急预案的修编管理,推进各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编制和修订工作,加强基层和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建设。做好政府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和企业应急预案之间的相互衔接。
  (二)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加强市、县(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建设,理顺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职能。强化应急管理机构的应急值守、信息报告、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做到职责明确、协调有序、运转高效。促进大中型企业和高危行业企业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专兼职机构,加强力量配备。
  (三)完善应急机制建设。
  建立完善风险排查、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舆论引导等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应急物资设备、交通工具及场地的紧急征用和补偿机制,建立跨部门、跨行政区域的应急指挥、协调、决策机制,加快建立应急救援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四)加强应急法制建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推进预防与应急准备、预警与应急响应、处置与应急救援、评估与恢复重建及应急保障等相关环节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高依法应急水平。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宣传。   二、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一)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
  进一步充实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应急管理机构。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实现应急预案的专业化、简明化和流程化。强化基层应急演练,推进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演练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普及中小学校应急演练。完善基层应急信息预警监测和报送机制,健全防范和调处机制,提升基层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建立和完善基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推动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深化应急管理示范点和示范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应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在全市全覆盖。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标准化的研究。在各县(区)建设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站点,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效率。在城乡开展社区减灾准备认证工作,力争95%以上的基层城乡社区实现社区减灾准备认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5个、“自治区自治区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20个,每个城市社区和行政村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
  (三)构建基层应急网格化管理体系。
  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实施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工程,依托广西综合治理信息系统,构建责任明晰、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基层应急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应急网格化管理在全区城乡的全覆盖,切实解决基层应急信息上报和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明确村(社区)网格员、村(社区)网格管理站、乡镇(街道)网格管理中心在应急网格化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定位,完善应急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确保网格员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完成信息采集、分流处理和信息上报各项要求。   三、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一)加快建设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全面推进各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依托公安、武警、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增加人员、器材装备,推进训练场地建设,强化训练,实现“一队多用、一专多能、多灾种综合救援”的目标。加强各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人员配备、器材装备和训练,提高应对处置能力。
  (二)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加强防汛抗旱、矿山、危化品、卫生、反恐、森林消防、环境保护、动植物疫情、食品药品、地质、地震、气象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进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推进政府有关部门与部队应急救援队伍的联建、联管、联用机制建设。
  (三)完善专家队伍建设。
  建立、充实、优化市、县二级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健全应急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和专家管理制度,建立专家在常态和非常态下参与应急管理的工作机制。完善应急委成员单位专项专家委员会,建立健全专家会商机制,不断提高风险评估、应急评估、损失评估、社会影响评估和绩效评估等能力。组织专家参与应急管理学术研究、分析会商、应急能力评估、应急处置、科普宣教培训和绩效考核等活动。有计划组织专家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
  (四)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
  组建以乡镇(街道)综合救援队伍为基础、以基层民兵应急分队为主体的基层应急队伍,探索建立“基层应急响应队”。加强基层应急队伍装备配备、演练培训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的管理,强化基层灾害信息员的培训和轮训工作。
  (五)积极发展应急志愿者队伍。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标识统一、分级分类、专业规范、协调有序、保障有力的应急志愿者队伍体系,推动高风险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加强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依托共青团、红十字会等组织按领域分专业组建应急志愿者队伍。推进应急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构筑社会广泛参与平台,充分发挥应急志愿者队伍在隐患排查、科普宣教、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中的作用。

  以做好预防和应急准备为主线,把安全防范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大力提高风险动态监测监控水平,健全预警信息发布体系,进一步加强应急宣传、教育、培训和交流合作。
  一、提高风险动态监测监控水平
  (一)大力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分级分类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推进以县为单位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与减灾能力调查,建立定量化风险评估流程。通过落实对轨道交通枢纽、商业区、风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及管道燃气、危险化学品长输管道安全风险评估,加强对城市运行的安全监控;通过落实企业对设备设施、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完善涉及危险化学品“两重点一重大”企业内部的实时监控,完成高危行业视频监控工程建设。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防治与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新建3个国家级区域性病虫测报站,提升农业生物灾害的预防监测和控制扑灭的应急决策能力。强化食品药品安全风险信息获取和统一协调处理的能力建设,提高风险预警水平。开展社会安全事件定期排查,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二)加强突发事件监测网络建设。
  加强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野生动物疫病疫源等灾害监测站网建设,优化监测站点功能布局,提高陆地及垂直观测时空的分辨率和观测精度,提高监测预警预报自动化程度,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监测体系建设。加强对重点领域监测监控,构建一体化突发环境事件监控预警体系和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民族舆情等社会热点、敏感问题的信息收集和研判、预警工作。着力化解区域性系统金融风险,防范信用风险,强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校园安全危机预警及应急管理系统、粮情监测预警分析系统、旅游安全预警信息预警系统建设。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研判以及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大活动和关键基础设施的监测监控。
  (三)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充分利用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各种社会资源、传播载体等,进一步完善南宁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绿色通道”发布机制,提高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实现预警信息的广覆盖。   二、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和交流合作
  (一)加强应急宣传教育。
  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充分运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报刊、站车媒体等,以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传播手段,开展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卫生、消防和环境保护等应急知识宣传,增强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防灾减灾知识教育。组织编写预防突发事件的普及性教材。充分利用科技馆、图书馆、气象科普馆、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等科普机构,强化科普宣教手段,开展直观教育,强化对基层农村的应急宣传和科普教育。
  (二)加强应急培训演练。
  加强南宁市应急培训基地、各专业应急救援训练基地等项目建设,开发标准化应急培训课程体系、案例教学库,强化市、县两级应急师资力量建设,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大纲、教材,对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管理人员实施规范化、常态化的应急培训。依托相关部门、行业及高校的资源,开展专业化应急抢险和救援能力培训与演练,提高在急难险重条件下的工程抢险与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对基层社区、乡村的应急演练。加强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军地联训联演,拓展陆水空立体化医学救援网络建设和联合培训、综合演练等领域的合作。
  (三)加强应急合作交流。
  密切跟踪国内外应急管理发展动态,学习借鉴国内外应急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通过外出学习、考察交流等方式,加强区域间应急管理、科技、培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学习外省市应急管理工作的一些先进经验和作法,拓宽工作思路,提高我市应急管理的工作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

  全面开展应急信息化建设,增强突发事件信息获取报告能力、现场应急指挥能力、先期处置能力、部门协作和军地联动能力和信息发布能力,强化各类应急保障,大幅提升应急处置效率。
  一、提升应急信息化水平
  (一)完善市政府应急综合管理平台。
  充分利用应急联动系统资源,按照分级、分类管理和数据资源共用共享模式,统筹整合现有的应急管理系统,汇集各县(区)、各部门的应急数据资源,拓展完善市政府应急综合管理平台的应用功能,进一步推动市政府应急综合管理平台向县(区)、乡镇延伸、运用。实现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和市直部门之间的实时互联互通,推动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可视化、扁平化、立体化、网络化。提升图像数据的实时传输质量,有效支撑应急事件的信息采集、核查、研判、报送、处置、跟踪、反馈等全过程服务。
  (二)建设完善专业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特点,按照本级应急综合管理平台的功能架构,建立完善本部门的专业应急管理平台,除实现本部门内应急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等功能外,实现本部门与市应急办、市直部门间的应急数据互动共用共享和应急业务工作流程衔接顺畅快捷。   二、提升应急处置效率
  (一)提升突发事件信息获取报告能力。
  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体系。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畅通纵向横向信息渠道,建立同级政府部门之间信息互通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形成上下畅通、左右联动、覆盖全面、快捷高效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网络,确保较大以上突发事件能在规定时限内报告。强化舆情监测,完善社会信息收集网络,利用社会主要网络媒体等平台,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收集渠道,强化第一时间获取信息能力。借助各类航空器、测绘、遥感等设备和技术手段,获取现场实时信息,提高极端情况下突发事件现场信息获取能力。配备应急通信装备(卫星电话),确保公用网通信中断时信息沟通联络,提升通信保障能力。
  (二)提高现场应急指挥能力。
  进一步完善现场指挥机构的设置和分工,建立现场指挥官制度,明确现场决策、处置和保障主体,理顺后方应急指挥部与现场指挥部的关系和工作机制。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现场指挥决策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移动应急指挥系统、移动信息交互平台和人工影响天气平台等,实现信息收集分析和音频、视频信息快速上传下达。为现场形势研判和人员、物资、装备等应急资源的配备与及时调集提供信息化支撑,提供即时通信能力,便于组织开展现场统筹、管控,实现指挥移动化、便利化,保障实战信息化需要。
  (三)强化先期处置能力。
  提高基层组织和单位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以有效控制事态、保障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为核心的先期处置能力建设,做好受威胁群众疏散、转移和安置工作。开展自救、互救行动,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故,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
  (四)强化部门协作和军地联动。
  强化突发事件应对的统一决策、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现军地一体、协调联动、通力合作、资源共享,保障各项工作有力、有序、高效进行,提升协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充分发挥应急专家队伍的技术指导作用。完善各级应急管理联席工作制度,推动建立多地区多部门以及军地共同参与的应急处置协作机制,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和行动方案,加强军地应急力量建设。强化与军队、武警系统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形成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强大合力。加强涉外突发事件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联合处置。
  (五)提高突发事件现场处置的信息发布能力。
  强化突发事件现场处置的信息发布,健全重要信息审核、发布、社会舆论引导等机制。建立完善属地县、区政府和部门主要领导带头接受媒体采访制度,对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属地政府和部门主要领导作为“第一新闻发言人”,表明立场态度,阐明应对措施,积极妥善回应社会关切。   三、强化各类应急保障
  (一)加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消防、医疗救护、公共安全标识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将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制定市、县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配备灾民安置、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应急供水等保障设施,并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及其附属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充分利用学校、广场、公园、体育场馆、人防、绿地等公共场所,合理布局紧急疏散场所,设立应急标志和标牌,满足重大灾害时就近避难的需求。
  (二)加强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推动救灾装备标准化建设,着力构建“市-县-乡”纵向衔接、横向支撑的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区域性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基地,加强船舶溢油、环境保护、公安、卫生、林业等类别物资储备库建设。完善以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辅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应急物资调用补偿机制。选择多灾易灾和因灾容易交通中断的乡镇建设区域性救灾物资储备点。
  (三)构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
  加强公立医院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探索建立航空-医疗救援衔接模式,提高水上交通事故、烧爆伤等特殊伤害紧急医学救援能力,逐步构建陆水空协同、综合与专科救援兼顾的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
  (四)加强灾后群众生活保障和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完善灾害救助政策,充实灾害救助项目,保障受灾群众第一时间得到救助,坚持救助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适时提高受灾群众的救助标准和生活保障水平。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优惠政策,完善恢复重建机制,减轻受灾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压力。
  (五)加快应急理论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突发事件发生机理与共性规律、突发事件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大力支持有关科研机构开展应急管理技术研究与开发。完善应急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应急产业发展。建立城市防灾及应对社会安全事件的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发展城市综合防灾与维稳保障新技术。

  创新安全生产领域监管,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地铁高铁事故灾难等重点领域的应急处置能力,补齐短板,加强社会协同,在创新中推进应急工作全面发展。
  一、提高重点领域应急管理水平
  (一)创新安全生产领域监管。
  以安全发展为引领,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制度。创新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风险预防控制体系和社会共治体系。创新高风险行业领域风险等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实施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安全搬迁工程、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高铁防护工程和珠江-西江流域重要水运航道安全设施保障工程。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提升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应急管理协作联动机制和直报系统建设。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机制。统筹协调、填平补齐和综合利用检验检测资源,建立完善食品药品检验实验室,提升突发事件应急检测能力和关键技术手段,开辟食品药品突发事件应急检验检测快速通道。推动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应急机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智能化舆情监测、分析应对能力建设,修订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规程和操作手册,加强应急装备建设。
  (三)提升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功能完善、三级联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特种设备应急处置机制。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重点领域建成若干个区域性的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基地,提升应急救援专业技能。
  (四)建立健全地铁高铁事故灾难应急处置体系。
  建立健全地铁、高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制度,完善和拓展基层单位应急中心功能。优化应急救援基地布局,绘制应急物资储备图和应急抢险交通路线图,确保各类资源迅速及时调用。逐步建立地铁安全信息、救援力量和资源信息库,共享信息资源、应急救援装备。组建由高铁、地铁、公安、消防、安全生产、卫生防疫、防化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提高应急决策、管理和处置的工作效率。   二、加强社会协同
  (一)创新社会协作机制。
  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协调机构或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隐患排查和治理、风险评估、科普宣教、应急演练、现场救援、人员搜救、伤病员紧急运送与救治、紧急救援物资运输、疫病防控、紧急救援后勤服务保障、受灾群众心理抚慰和恢复重建中的作用。
  (二)拓展社会化应急服务。
  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应急服务机制,大力发展社会化应急服务。加快灾害保险制度建设,健全责任保险体系,完善灾害风险分散机制。制定应急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推动应急产业发展。
  (三)开展公众应急知识普及教育行动。
  深入开展应急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五进”活动。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宣传,将应急知识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内容,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应急演练。将应急知识作为职工在职培训和就业对象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安全公益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应急技能。

  明确规划落实组织机构和领导责任。一是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负责制,建立和明确“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机构。二是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在规划实施中的责任应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同时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为规划实施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三是各设区市和各相关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制定完备的应急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规划实施的具体任务和责任,完善工作机制,抓好任务的层层分解和督促落实,加强监督检查与沟通协调,保证规划实施效果。四是加大应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力度。

  健全长效规范的应急管理资金投入、拨付和管理制度。一是完善应急管理资金稳定投入机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按规定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应急体系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等有关规定做好项目立项等前期工作,明确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并按照资金筹措渠道分年度编列应急体系建设经费预算。二是鼓励金融部门和保险机构对应急管理工作给予支持,开辟多元化筹资渠道,不断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各方投入相结合的应急资金保障机制。三是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机制。四是加强管理,建立良好的资金整合机制,加大对基层应急能力和贫困地区应急能力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推动出台对受突发事件影响较大的地区和行业给予贷款贴息、财政补助等支持政策,研究探索促进应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研究完善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应对突发事件捐赠、志愿服务的政策措施,研究鼓励家庭购买应急产品和储备应急物资的管理办法,制定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享应急物资储备的管理办法。

  开展突发事件发生规律、巨灾发生发展机理、前沿技术应用等应急管理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及时研究应急管理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是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的评估检查机制,对“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二是市、县(区)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联合政府督查部门,对“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立项督查,坚决扫除规划落实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三是把规划确定的任务和工程项目列入各级各部门绩效考核,明确责任,确保规划建设任务和目标全面实现。
  附件
  南宁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规模和主要内容

起止年限

总投资估算   (万元)

建设单位

备注

应急队伍体系建设

 

 

 

 

 

 

1

市出租汽车行业应急保障队伍建设项目

新建

建立市出租汽车行业应急保障队伍,包括应急车队建设、指挥体系搭建、联络设备的购置以及应急演练的完善等内容。

2016-2020

200

市交通运输局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2

市重大危险源视频实时监控系统建设项目

新建

完善重大危险源企业数据库和应急救援信息资料,将重点监管对象的状态数据接入物联网风险防控监控平台,分析评估事故影响,完善视频实时监控并与市安监局视频监控系统对接。 

2016-2020

300

市安监局

 

3

市地质环境专业监测站点建设项目

新建

在宾阳县、横县、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5个县及武鸣区筛选18个地质灾害点建设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站点,安装激光位移监测仪、野外图像监测仪、自动雨量监测仪、自动土壤含水率监测仪等监测仪器,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监测。在市区布设20个市级地下动态监测仪等监测仪器,对地下水位、水质进行全面监测。

2016-2020

380

市国土资源局

 

4

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设项目

新建

建设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决策分析系统,包括地质灾害数据建模、隐患点管理、气象数据采集和分析、地质环境监测与分析、灾害预警、应急指挥等模块,对接气象、水文、地震等部门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构建数据完整、功能齐全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决策指挥综合监管平台。

2016-2020

400

市国土资源局

 

5

市区防涝预警监控信息系统建设项目

新建

防涝预警监控信息信息系统建设

2015-2017

1800

市城管局

该项目已列入南宁市城市管理十三五发展规划

6

“中国-东盟” 城市   气象服务保障工程建设项目

新建

城市综合气象观测、城市生命线气象综合服务系统、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工程、空气质量预警防控系统、“物联网+气象”管理系统、“物联网+互联网”数据共享大平台系统等。

2016-2020

13418

市气象局

该项目已列入南宁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7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示范工程建设项目

新建

农林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系统、建立城市规划建设气象影响评估系统。

2016-2020

1000

市气象局

该项目已列入南宁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8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建设项目

新建

新建22个地震监测台站、升级改造10个原有地震监测台站、建设南宁市地震烈度速报分中心、建设南宁市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2016-2020

500

市地震局

该项目已列入南宁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

9

地震背景场观测网络建设项目

新建

新建6个地震监测台站,其中包括3个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台站、2个测震台和1个强震台;升级改造5个原有地震监测台站;建设南宁市地震数据处理与产品加工中心。

2016-2020

500

市地震局

该项目已列入南宁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

10

消防无线通信专网建设项目

新建

通过各城区60个基站建设、专网信息传输,实现车载4G图传系统、卫星通信车、手持执法记录仪、重点单位消防系统及视频监控系统,消防设施监控系统等通过专网快速的传输到消防控制指挥中心。

2016-2020

3000

市公安消防支队

 

11

城市火灾自动预警信息平台建设项目

新建

针对全市待联网的2251家消防重点单位,进行消防系统联网,实时监控消防报警设备、消防水设备、消防用电、防排烟等设备运行状态,通过拓宽信息渠道、增加接警信息点的采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设集视频指挥、图像联网、辅助决策、地理信息为一体的可视化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实现与市政府、市公安局应急指挥系统的互联互通。

2016-2020

4000

市公安消防支队

 

12

警用340兆数字应急图传系统建设项目

新建

建设南宁市公安无线340兆数字应急图传系统,包含图像采集终端、便捷式控制接收设备、便捷式图像显示设备、图传采集反馈模块、六路图像发射设备、无人机平台。实现空地一体图像采集。

2016-2020

300

市公安局

 

13

公交站点视频监控建设项目

新建

在全市重点线路、重点路段的500个公交站点周边建设视频监控探头,对公交站及周边的治安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搭建管理平台和传输网络,实现与市公安局原有管理平台的联网和对接,发挥规模效益。

2016

3331.94

市公安局

 

14

市社会管理视频监控报警联网系统三期二阶段建设项目

新建

建设4500个前端点的视频监控系统。包含前端系统、传输系统、平台系统、业务系统、运维系统以及安全机制六部分主要关联系统以及无线图传系统。与原有系统互为补充,统一联动,形成覆盖全市的视频、卡口监控网络体系,为全市公安工作提供优质的视频侦控服务。

2016-2018

38771.4

市公安局

 

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15

市人民政府应急指挥平台二期工程建设项目

新建

以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升级工程(重大事件指挥平台)为基础,通过高速光纤网络、无线宽带网传输,推进应急数据的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相关数据关联分析、融合利用,提高资源统筹利用水平。内容包括我市各级政府应急平台软件系统建设,实现应急工作信息化;数据中心建设,应急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分析发掘、可视化;预案数字化及模拟演练;“互联网+应急”建设,部署单兵系统,实现现场图像采集;互联互通工程;视频监控查报(综合应用)系统建设;研究、跟踪应急技术的发展等。

2016-2020

5000

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

 

16

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

新建

指挥大厅技术系统、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地震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

2016-2020

300

市地震局

该项目已列入南宁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

17

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

新建

涵盖综合执法、市政、环卫、照明、广场、桥梁、户外广告等行业信息化内容,建设统一、集中、高效的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完善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功能,以推进全市一体化、统分结合的城市综合管理运行体系建设。

2016-2020

6000

市城管局

该项目已列入南宁市城市管理十三五发展规划

18

智慧气象工程(一期)建设项目

新建

智慧气象基础设施系统建设项目、气象大数据快速协同共享平台系统建设项目、智慧气象核心技术支撑平台系统建设项目、智慧气象产品制作平台系统建设项目、基于气象服务云的智能发布平台系统建设项目等。

2016-2020

4900

市气象局

该项目已列入南宁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应急宣传培训体系建设

 

 

 

 

 

 

19

消防模拟训练系统建设项目

新建

建立南宁市消防灭火救援网上模拟系统、消防监督网上模拟训练系统,通过对消防重点单位、水上、轨道、地下空间、机场等多场景和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泥石流及社会灾害的三维模型的建立,实现多人、多地实时在线训练作战训练模式,监控训练全过程,记录和分析训练过程数据。

2016-2017

1000

市公安消防支队

 

20

综合应急教育中心设备建设项目

新建

项目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为宣传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市民灾自救能力,建设一所教育中心。中心将面向社会大众服务,大力普及消防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消防安全意识、维护全社会的消防安全。中心内将运用高清投影、电子沙盘模型、数控机械、光电感应、180°弧幕等多媒体新技术与模拟场景,设计城市消防规划、建筑消防设施、火灾体验剧场、火场应急疏散、家庭火灾灭火、 119电话报警、地震应急避险、地铁火灾疏散、消防逃生结绳等互动体验项目。

2018-2019

4000

市公安消防支队

 

21

市应急广播基础建设项目

新建

利用南宁交通广播107.4MHz频道,打造南宁市应急信息广播发布平台,实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快速、准确地向公众发布,引导市民正确处理突发事件。加入全国交通广播应急报道联盟,使交通广播真正成为无时差、全覆盖的突发信息传播平台。

2016-2020

650

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

 

应急保障工程建设

 

 

 

 

 

 

22

市备灾中心建设项目

新建

项目计划用地20022㎡,定位为市防灾、备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基地,总建筑面积5402.18㎡,其中:救灾物资储备库及配套附属设施等4387.44㎡,门卫室87.49㎡,业务综合楼包括管理用房、生产附属用房等927.25㎡。备灾中心承担全市救灾物资的采购、储存、调拨、使用和回收等管理工作,全市紧急救助物资供应保障工作,同时承担自治区级救灾物资的代储任务。

2016-2020

5223

市民政局

 

23

市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建设项目

新建

储备个人防护类物资、溢油和化学品泄漏、工业废水污染的处置物资、应急设备及辅助设施等,由第三方运营公司储备、管理,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可保证及时调用应急物资。

2016-2017

300

市环保局

 

24

生产必需品应急储备建设项目

新建

为在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不可预见灾害发生时,保障瓶装饮用水、饼干、八宝粥、方便面、蜡烛、手电筒及电池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依托我市现有的大型超市做为承储企业,每年设立货值达100万元的市级生活必需品应急储备,补贴标准为货值的15%。

2016-2020

15

市商务局

 

25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工程建设项目

新建

开展我市城市活断层探测、开展全市范围地震灾害潜在风险和应急准备能力调查、建设灾情信息传递、分析、管理系统。

2016-2020

1500

市地震局

该项目已列入南宁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

26

应急指挥车项目

新建

购置一辆中型指挥车,加强我市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为现场指挥提供实时的图像、数据、语音、传真等通信保障,提高处置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2017-2018

400

市应急联动中心

 

27

补换120辆退役消防车建设项目

新建

采取“逐年补换、平稳过渡、保障战备”的模式更新补换120辆退役消防车。

2016-2020

36000

市公安消防支队

 

28

10辆特种消防车采购项目

新建

根据南宁市政府与自治区政府签订的2016年度工作责任状要求,市消防支队年内需采购10辆特种消防车辆。

2016-2017

8000

市公安消防支队

 

29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   障工程建设项目

新建

完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大明山温室气候综合观测系统、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保障系统。

2016-2020

7484

市气象局

该项目已列入南宁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应急基础设施建设

 

 

 

 

 

 

30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

新建

依托广西体育中心建设面积约50万平方,可容纳20-30万人的市级Ⅰ类应急避难场;按照合理布局原则,在“十三五”期间未建成应急避难场所的县区各建设1个可容纳10万人左右的Ⅱ类应急避难场所。

2016-2020

1000

市地震局

该项目已列入南宁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

31

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建设项目

新建

创建1个国家级和5个自治区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5所自治区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南宁市防震减灾中心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创建1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企业。

2016-2020

1400

市地震局

该项目已列入南宁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

32

训练基地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新建

训练基地二期规划总占地面积12061.3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662.00平方米,其中室内教学训练楼占地面积2047.32平方米,建筑面积5332.86平方米;室内训练馆占地面积2258.16平方米,建筑面积3480.35平方米;后勤保障用房-消防官兵训练营房、食堂占地面积2480.24平方米,建筑面积11040.64平方米;防灾教育中心占地面积2336.16平方米,建筑面积3868.71平方米;器械维修中心占地面积2939.44平方米,建筑面积2939.44平方米。

2016-2020

12549.41

市公安消防支队

 

33

180个乡镇“微型消防站”建设项目

新建

采取“市级财政采购车辆、装备,乡镇政府提供用地、人员及日常经费保障”的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建设180个乡镇微型消防站。

2016-2020

12000

市公安消防支队

 

34

消防站建设项目

新建

建设水上、邕武、燕州、消防站、鲁班、西乡塘(客运站)、石埠、新村、壮锦、大沙田、青湖、佛子岭、麻村、五象、平乐、武鸣伊岭工业区、横县县城城西消防站。

2016-2020

84330

市公安消防支队

 

35

警用350兆数字应急同播系统建设项目

新建

建成南宁市公安无线350兆数字应急同播系统,部署建设五象岭、高峰林场、七坡林场、银岭、大明山、青秀山学生军、侧转岭高山自组网无线基站,装备车载中继终端。形成应对突发不可预见灾害情况下,警用通信调度网络的组网通信。

2016-2020

800

市公安局

 

36

应急联动800兆数字集群基站扩容建设项目

新建

开展应急联动800兆数字集群通信基站扩容项目建设,建设内容包括基层设备建设、基站机房建设等内容。项目建成后,实现南宁市现有通信盲区(荔园山庄、青湖中心、鑫利华商厦、保税物流中心、丽汇工业园、国电大厦、里建开发区、四塘、昆仑关、南宁站、南宁东站、气象台、吴圩机场、伶俐、高峰林场)的信号覆盖。

2017-2018

2448.52

市应急联动中心

 

37

气象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工程

新建

完成邕宁区、宾阳县、横县、武鸣区国   家气象观测站迁建;完成上林县、宾阳县、横县、隆安县、马山县气象局业务用房改造;完成马山县、上林县、武鸣区县级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建设。完善县级突发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2016-2020

7897

市气象局

该项目已列入南宁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智能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