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法规 > 地方法规 > 正文阅览
【法宝引证码】CLI.1.304262 【时效性】尚未施行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省政府2021年重点工作综合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省政府2021年重点工作综合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
(湘政办函〔2021〕114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按照省政府2021年重点工作综合大督查的统一部署,2021年11月22日至12月3日,省政府派出7个督查组分赴14个市州开展了实地督查。督查情况表明,全省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要求,坚持“稳进高新”工作方针,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突出推进四个“十大项目”建设和“五好”园区创建,推动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创造和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经验做法。为表扬先进,宣传典型,进一步推动形成真抓实干、争先创优、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对省政府2021年重点工作综合大督查发现的40项典型经验做法予以通报表扬。希望受到通报表扬的地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典型经验做法,主动作为、勇于创新,确保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作出积极贡献。
  附件:省政府2021年重点工作综合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共40项)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12月31日

  附件
  省政府2021年重点工作综合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

  一、长沙市、株洲高新区着力打造小巨人企业
  长沙市“三个精准”培育“小巨人”企业。挑选“潜力股”精准认定,让企业“提标”;提供“制氧机”精准培育,帮企业“造血”;打造“服务站”精准帮扶,助企业“解难”。紧扣“专精特新”导向,累计培育小巨人企业国家级69家,省级312家,市级502家,以政策资金奖补和企业融资服务为企业“输血造氧”,累计帮助企业获得信用贷款137.11亿元,过桥资金95.89亿元,显著降低企业财务费用。市企业服务中心2021年服务企业253家,解决问题90个,问题解决率87.3%。开福区充分发挥国防科大驻区优势,精准打好“龙头牵引、政策扶持、平台支撑”三张牌,先后引进龙头信创企业40余家,投入扶持资金7000多万元,全区规模工业产值同比增速16%以上。
  株洲高新区聚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种子库。抓机制优化,夯实系统性“育苗”基础。形成以“双创中心+园创公司+双创协会”牵头发力的双创工作机制。抓精准招商,拓展全方位“引苗”渠道。围绕主导产业,依托高校院所,引进科技成果转化150余项。通过建立小试中试平台和混改等方式,推动龙头企业内生项目裂变孵化。抓平台赋能,提升靶向式“壮苗”能级。引进中科(湖南)院、株洲陕研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构建错层丰富的公共技术和产教融合平台支撑体系。目前,园区在孵企业近15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5家,在全省144家园区中排名靠前。   二、衡阳市、望城区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智慧城市
  衡阳市全力建设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成立专班,组织专家编制数字经济规划方案,全面打造湘南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湘南湘西第一软件园、国家级电子商务产业园示范区,加速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成立数字经济日、1010数字经济俱乐部,成功举办2021中国人工智能年会暨AI金雁奖颁奖典礼活动,吸引了来自中国工程院士、数字经济领域专家学者及人工智能知名企业先锋等200余人,擦亮衡阳数字经济发展新名片。成功引进重大产业项目29个,深度“上云”528家、“上平台”350家落地见效;新增市场主体4565家、高企11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7家;创新中心等9个数字经济产业园投入运营,吸纳新增就业人数8610人,助力衡阳数字经济迈入千亿俱乐部,挺进全省第一方阵。
  望城区打造全国首个全鲲鹏架构智慧城市,获评中国领军智慧城区。群众生活更便捷。“无证城市”获省公安厅等部门数据开放权限,127项政务事项实现刷脸即办;实现就读一站式办理,节省90%的人力和时间;“智慧医疗”打通省、市公立医院就诊数据壁垒,“无证城市”获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企业发展更省心。“智慧政务”实现工程项目“一网通办”,审批时间缩短40%以上;“金融超市”上架金融产品129个,为企业提供高效融资智能服务。基层治理更高效。“雷锋哨”搭建社会治理一体化处置平台,实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智慧交通”突出指挥调度智能化,全国科技治超现场会在望城召开并作经验推介。   三、株洲市、益阳市、宁乡市精准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株洲市突出“四化”导向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突出产业集群化、技术高端化、发展融合化、环境便利化方向,全力育企业、促融合、搭平台、攻技术,推动上下游协作、大中小融通、产供销协同,制造业吸附力、竞争力、引领力、承载力明显增强。2021年新增高新企业209家、技术创新“破零倍增”企业169家、国家小巨人企业29家、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2个、上市公司3家。建成轨道交通、硬质合金国家级行业技术标准创新中心,研制生物多肽库、碳化硅牵引逆变器等一批国产替代产品,研发了世界首创内燃与电力混合双源“复兴号”等大批高端装备。轨道交通获批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航空发动机、先进硬质材料等5个产业获批省级集群建设试点。1-11月,株洲制造业增长13%,工业税收增长10.4%。
  益阳市坚持智能、集群、绿色、融合发展培育优质企业。出台先进制造业“1+2”政策体系,推进中心城区及园区实现5G信号全覆盖,加强制造业与“政产学研用金服”七要素深度融合,开展“百项成果进园区”行动,研发投入强度达1.89%,加快产业结构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三一、中联智能制造项目有序推进,2021年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全省第二,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相继“落地生金”,奥士康等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克明面业等26家企业获批国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高新技术企业达425家,其中上市企业7家、全省第4位,14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宁乡市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聚力发展百亿企业。精准定位做“减法”,做好选链建链文章,聚焦发展工程机械、储能产业、智能家电三条产业链,全年聚集了200多家企业。培育龙头做“乘法”,做好强链引链文章,年内新增200亿元产值企业1家(三一重起)、100亿元产值企业1家(中伟新能源)。靶向招商做“加法”,做好延链补链文章,创新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二次招商,实施“企业倍增”计划,先后帮助企业引进配套企业52家,产值超过80亿元,税收近4亿元。优化服务做“除法”,做好养链融链文章,建立“书记市长企业直通车,企业点单、政府备菜、用时即有,龙头企业优先级”三项制度和“四单”工作推进机制,闭环解决企业反馈问题,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   四、湘潭市、岳阳自贸片区精准施策助力企业纾困增效
  湘潭市破解企业用电难题有“新招”。为应对电力供应紧张,对全市用电量前100的工业企业用能、订单、缴税、就业及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和产业带动作用进行分析研究,采取“一地一策”“一天一策”“一企一策”工作策略,分类制定保、停、限用电企业名单、错峰生产企业名单以及实施方案,并严格执行提前1天告知企业停电、送电措施,在压减用电负荷的同时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效益。1-11月,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9.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4%;工业实缴税金63.05亿元,同比增长20.8%,其中实缴工业增值税38.93亿元,同比增长30.5%。
  岳阳自贸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解企业“揪心事”。推出全国首创的“进口转关货物内河运费不计入完税价格”案例,消除内河港口与沿海港口相比最大制度短板;推出全省首个“进口调味品通关便利化”制度模式,逐步形成中部地区进口调味品集散中心;推出全省首个“新型工业用地M0政策”,满足新型产业多用途、多功能用地需求;建立湖南首支园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补资金,带动网络直播、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等业态批量进驻。先后完成了49项省级改革创新任务,形成了15项具备岳阳特色普惠性制度成果,为企业降本减费6000多万元,带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0万标箱,完成进出口额600亿元。   五、天心区、新田县、衡南县、祁阳市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子
  天心区做好“内外”双文章,探索“双减”新样态。创新思政育人方式,把“礼”教育全面融入校本课程、课堂。智慧化推进教学管理,探索基于大数据支撑下的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建设“智慧体育”平台,实时监测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效率。个性化推进课后服务,拓展课后劳动实践体验。规范化推进校外监管,强化部门联合执法和专项督查。“‘礼’教育帮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入选《湖南省基层改革探索100例》。
  新田县实施“硬件提标、队伍提质、管理提效”改革,致力农村教育提质增效。整合资金4000多万元提质改造48所乡镇学校,投入1000多万元创办“留守儿童之家”230个,全县教学点由104个整合为19个,学生学科合格率由49.1%提升至96.5%,1160名学生和125名教师全部得到妥善安置。落实农村教师待遇相关机制,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实行“强校牵手弱校”定点帮扶,8所县城优质学校结对24个农村教学点。改革经验获央视、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报道,入选《湖南省基层改革探索100例》。
  衡南县创建家校共育“12345”模式。形成一套县乡村三级力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全域共育工作机制,培养专兼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和家长志愿服务者两支队伍,设立学校、村(社区)、网络“家长学校”三类共育学校,搭建沟通、互动、交流、信息四大共育平台,开展家长培训、劳动实践教育、结对关爱、学校开放日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五大活动。近2万名家长聆听家庭教育精品课程,130所学校完成“知心屋”阵地建设,中小学生乐于参加劳动实践比例达82.47%。经验做法在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上推介。
  祁阳市“三合一”模式创新职业教育发展。实施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教室与车间、育人与育才“三合一”模式,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学科,大力构建“园中校,校中厂”办学格局,健全“学校教师下企业、企业人才进校园”双向聘用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助推产教融合,建成省示范性特色专业、精品专业5个,实训基地72个、实训工位3512个,全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达33%,每年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3400余人,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六、邵阳市、湘西自治州优化落实机制推动工作落地见效
  邵阳市充分发挥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任务“三重点”指挥棒作用。建立工作机制。成立市长任组长的市政府“三重点”领导小组,组成工作专班,制定出台实施办法、考核暂行办法,实行“周调度、月督查、月考核、月讲评”。精选工作任务。围绕中心工作,确定每月任务清单,主要包括经济指标、高质量发展、“五好”园区创建、省市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等工作。聚焦工作成效。启动“三重点”工作以来,全市11个园区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达71个,11个实现投产,36个在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排名全省前列,各类重点项目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湘西自治州建立实施“四个一”落实机制。重要资源“一网整合”,系统梳理各项优惠政策编印成册,开设“重要优惠政策一键查”专栏;推行“链长制”,精准推进“9条产业链”强劲发展。政务服务“一竿到底”,“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州县乡村四级全覆盖,位居全省前列。跨省通办“一线联动”,推进跨省通办新模式,州、县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置“跨省通办”综合窗口和部门专窗,完成与四省市七地战略合作协议云签约。龙山县政务大厅成为四省边区最优“市民之家”。督办落实“一步到位”,以重要政策、决策落实为重点,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一季一通报、及时问责问效、年终考核”。1-11月,全州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一。   七、湘潭经开区、衡阳县多措并举为企业办事松绑
  湘潭经开区(综保区)率先在全省园区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成立首个园区行政审批局,探索“六个一”行政审批操作法,促审批提速41%。探索“四员五联”机制,实现贴身服务园区企业100%覆盖。利用全省首个市州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服务站落户的政策优势,搭建湖南首家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一体化平台。依托综保区打造医疗器械产业园国际区,实现“双循环”驱动。吉利汽车九华基地累计实现产销1240亿元,上缴税收60亿元。园区以湘潭市2.7%的土地,贡献了全市19%的税收、30%的技工贸总收入和50%的进出口额。
  衡阳县打造园区“综合受理、一站式办结”服务模式。落实赋权到位,将160项行政审批事项集中赋权园区自主行使,最大程度赋权放能。推行审管分离,将原来的12个部门26个印章减为1枚“行政审批专用章”,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落实工改审批事项,将工改网络延伸到园区,配置账号到位,实行“拿地即开工”“领证即开业”,做到“一件事一次办”全覆盖和“办事不出园区”。园区赋权扩能工作,被央视新闻频道、湖南卫视报道宣传。   八、岳阳市、郴州市发挥优势加大推进绿色发展力度
  岳阳市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着力构筑生态保护法治屏障,颁布实施4部生态环保类地方性法规,制定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和责任追究办法,建立水域执法协同联动机制,岳阳打击长江非法捕捞案入选全国公安机关十大典型案例。着力维护绿水青山鲜明底色,累计整治长江岸线66.3公里,完成岸线复绿2.45万亩,修复湿地生态8.6万亩;三峡集团污水提质增效工程完成投资45.8亿元,新建主管网244.3公里、雨污分流改造448.9公顷,中心城区污水处理量提升62%,东风湖“厂网湖岸一体”治理模式等获国家长江办推介。着力构建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关停沿江化工企业15家,已内酰胺搬迁项目成为沿江破解“化工围江”示范样本;培育打造“12+1”优势产业链,新金宝、正威、攀华等一批百亿级旗舰产业项目建成投运,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成为两大新千亿产业,上榜“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名单。
  郴州市绿色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围绕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主线,统筹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发展理念转向绿色低碳,生产方式走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迈向绿色低碳,拓展绿色经济新路径,形成和谐共生新格局。东江湖大数据中心刷新世界大数据中心节能指标纪录,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苏仙区采取“矿业整顿-综合治理-有效开发”的系统治理模式,推动秧溪河(西河)流域成功获评湖南省“美丽河湖”,成为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日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经典范例。永兴县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已形成年产值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以水电和新能源发电为主的清洁能源装机总规模占全市电源点总装机规模的6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56%,建成国家、省级绿化美化乡村1624个。“绿色公交”在全省领先,新增新能源纯电公交车占比超过70%。“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83%,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多年居全省第一。   九、怀化市、常德市、张家界市打造对外开放高地出新招
  怀化市打造国际陆港助力跨越式发展。构建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和向西南出海的国际物流通道,通过公铁、铁铁、海铁联运,紧密连接北部湾港、广州港、磨憨口岸至东盟各国。按照“一港一园、港园联动、商通天下”思路,设置公铁联运区、海关监管区、保税物流区、综合服务区四大板块,建设集生产加工、货物集散分拨、绿色货运配送、大宗商品贸易、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商品展示展销、供应链金融以及生活配套于一体的经济集聚区。2021年,先后发送17列铁海联运班列,运进送出各类货物29753多吨。预计全市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0%。
  常德市“内外并举”抢抓电子商务机遇。电子商务“十三五”期间网络成交额年均增长30%,各县市均已建成电子商务(创业)聚集区,电商发展氛围浓厚。石门县打造“2098·石门味道”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实体展销、直播促销、平台直销,让深藏在山中的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近三年电商累计销售农产品近2亿元。2021年获得湖南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升级版”名额。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商旅结合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以商促旅、以旅兴商,新建柳叶湖外经贸产业中心(跨境电商体验中心),展示销售的进出口商品超3万种。
  张家界市“四提升”推进武陵山片区对外开放。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建立招商引资帮促机制和回访机制,达成武陵山片区四省市七地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战略合作,首创并设立“丝路驿站”。提升园区聚集功能,创建中国翠谷·张家界植物提取产业园,拥有1个院士工作站、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提升外贸龙头实力,做强康华实业等出口龙头企业和品牌。提升口岸支撑水平,荷花机场通过SKYTRAX国际四星机场认证,获批3个进境指定监管场地,境外客源国家和地区达133个,入围全国20大入境消费城市。1-11月,全市内联引资110.69亿元,同比增长14.39%;实际利用外资1903万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10.3亿元,同比增长41.74%。   十、娄底市、长沙县、雨湖区科技创新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娄底市科技创新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等“五大工程”,实施“揭榜挂帅”,发布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榜单12项。促成了华菱涟钢-华为-东北大学共建钢铁全流程智能制造联合创新中心,成功引进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中分中心。双峰农机企业成为14个农机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或参与制定单位,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4项,拥有国家专利353项。新化县大力发展研究院经济,在园区设立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打造“产学研用”利益共同体。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
  长沙县“谋变拓新”打造科创高地。实施创新主体增量提质、创新能力突破、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成果转化五大工程,全力推进5个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个;出台人才新政,高标准建成国际人才港、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成立长沙县科技创新委员会,持续增加财政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4.8%,打造以产学研协同为主方向的科创高地,在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中排名第六,领跑中西部。年内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617家,同比增长91%;高企数量720家,同比增长27.6%,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4亿元。
  雨湖区组建科技服务专员队伍助推区域创新发展。率先组建“党员干部+业务骨干”的科技服务专员队伍,实行点对点包干联系企业模式,主动送惠企政策、解技术难题、促转型升级,实现服务全覆盖,精准解决涉企问题60余个。制定企业科技档案、技术需求清单,定期对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推动企业设立新型研发机构,解决技术需求40余件,产学研基地总数超40个,年内企业获得各级科技资金3000万元,省研发奖补企业数连年翻番。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增速达53%,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增速26%,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11家,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达到45%以上,技术合同登记和交易额、发明专利每万人拥有量稳居湘潭市第一。   十一、张家界市、衡阳市办实民生实事强化重点项目建设
  张家界市“四化”扎实推进重点民生实事。清单化管理,建立实事项目责任清单、台账清单、问题清单“三清单”,精准管控推进。节点化推进,“月通报、季讲评、半年督查、年度总结”,组织专题会、调度会、现场检查30余次,开展专项督查与指导20余次。要素化保障,优先考虑服务、环境和资金等要素保障,筹措安排8.69亿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精准化考核,建立指标考评、社会评价、加减分“三位一体”的百分制量化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奖励问责及绩效评估依据。20件22个省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有16个提前全面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获省绩效办专函表扬。
  衡阳市“五制一平台”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对重点项目实施备案监督、承诺兑现、规模榜单、清单管理、现场观摩等五项机制及“云平台”管理,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预计全年在衡省重点项目年计划投资完成率达126%。全市建立项目“云平台”,县市区、市直园区招商项目在市级备案接受监督,承诺并兑现重大项目开复工期限和年度投资,挂榜排序重大产业项目,清单管理督办矛盾问题,组织现场观摩推动项目建设比学赶超。“五制一平台”坚持顶层设计,突出大项目、大产业引领,贯穿招商引资、落地开工、投资建设和投产达效的全周期管理,强化责任上肩和矛盾问题破解,为项目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十二、郴州市、云溪区做足“土地效益”大文章
  郴州市在全省率先推行“田长制”。通过划定“责任田”,建强“责任田长”;深耕“科技田”,做强“智慧田长”;种好“连心田”,做强“惠民田长”。建立健全区镇村(组)三级“田长”制,划定各级“田长”责任田分布图,将耕地保护任务落实到人、到地块。将闲散土地“化零为整”,在培育种植大户上持续发力、示范带动。全市违法用地、违法占用耕地同比分别下降60%、47%。嘉禾县把治理抛荒作为最大实事,盯准“决不让一块耕地抛荒,让每一块土地实现最大产出”,全面整合涉农专项资金1.08亿元,新增及改善灌溉面积6.3万亩,培育农业合作社610家,经验做法被多家媒体宣传推介。
  云溪区以“亩均论英雄”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充分发挥全省重要石化产业基地的资源优势,以“亩均论英雄”倒逼“寸土生寸金”。1-11月,区域内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实现税收112.1亿元,亩均税收达49.9万元,居全省第一位。按照整体出让一批、股份合作一批、破产重组一批的思路,加快处置“僵尸企业”,盘活低效闲置土地290余亩。出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申报专利、培育研发平台等方面予以配套奖励,鼓励支持企业“二次创业”。抬高入园门槛,确保新入园项目投资强度不得低于300万元/亩,税收不得低于30万元/亩,年产值不得低于600万元/亩或不低于6亿元,加强项目建设规划审查,有效遏制企业“圈地”行为,提升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价值。   十三、邵阳经开区、浏阳经开区聚焦“五好”园区谋发展
  邵阳经开区立足国家级新平台推进“五好”园区创建见成效。出台《创建“五好”园区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规划引领、平台赋能、产业倍增、体制优化、形象提升5大专项行动。创新建立“三员”企业全周期服务机制,落实政策兑现周会、企业帮困月联席会、“三零”精准服务企业制度。维克液压公司在创业板上市,实现了邵阳本土企业上市“破零”。2021年在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区中排名第一,被认定为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成功获批国家级经开区。
  浏阳经开区着力“规划、产业、创新、体制、新城”五重点,助推“五好”园区发展。突出规划引领,出台创建“五好”园区计划,打造全省最大显示功能器件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强化创新发展,规模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40亿元。提档产业升级,推动华纳药厂成功上市,A股上市企业达8家。革新体制机制,创新全员聘任、能上能下管理机制,完成机构清理。聚焦新城建设,出台金阳新城基础工程、公共配套、重大产业、品质提升“四个十大”项目清单,总投资近1000亿元。先后被国家评为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加工贸易产业园,获评湖南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区、省“双创”示范基地。   十四、攸县、桑植县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
  攸县坚持“四突出四个一”阻隔疫情扩散新增。突出行动迅速,第一时间报告、进入战时状态,做到一秒都不耽误;突出措施精准,征用43家酒店作为集中隔离点,发布居家令,严格管控离攸通道,城区开展3轮共44.6万余人次全员核酸检测,做到一丝都不马虎;突出指挥高效,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实行一体指挥、一体调度、一体部署,形成工作闭环,做到一处都不紊乱;突出工作务实,实行县级领导分片联点,及时印发防疫工作指南,发布“致全县人民一封信”等,做到一点都不拖拉。
  桑植县念好“四字诀”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快”字上部署,第一时间完善责任体系,率先实行县域交通管制,实现了“无一人外溢、无一人流入”目标。“严”字上管控,地毯式摸排中高风险地区返桑人员9026人,以“五包一”模式严控重点对象。组建30支采样队伍,创新实施公交流动采样车、“悟空圈”排队破解扎堆难题。“合”字上协调,出台系列疫情防控文件,组织动员3000余名公职人员限时就近到村(社区)抗疫。组建临时党支部141个,招募志愿者4650人。“实”字上保障,全面消杀重点区域,垃圾无害化处理达100%。投入1.1亿元,新增医疗设备32台,配备KN95口罩等22种防疫物资百万余套。   十五、永州市、醴陵市多措并举稳就业帮创业
  永州市“四送四进”稳就业。实施“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创贷,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家门”稳就业行动,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实现政策上门、资金直补,为企业减轻社保负担4.3亿元。出台服务园区企业用工25条措施,政府、企业、学校、劳务中介、社会力量联动招工,为企业输送员工4.3万人;促成青年见习2236人。打造“东安保安”“新田保姆”等培训品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46万人次。主动访企业走商户提高申贷率,丰富增信措施、简化审批流程,发放小额创业担保贷款4.92亿元,居全省第一,实现创业就业1.48万人。其经验多次在全省就业工作会议上推介。
  醴陵市多方发力推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统筹资源、丰富方式、跟踪服务、畅通渠道,大规模组织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着力提升返乡农民工就业本领。切实落实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有经济、有技术、有能力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并对其在小额贷款方面提供帮助。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空间,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同时对有能力、有意愿但无法就业的返乡农民工、贫困劳动力加强就业兜底。累计完成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1703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577.4万元,新增创业主体4139个,创业带动就业7360人。全年通过认定株洲市级返乡就业人员基地10家和醴陵市就业帮扶车间12家,开发岗位1368个,吸纳返乡人员和脱贫劳动力就业7806人。   十六、常德市、郴州市立足金融破解经济发展难题
  常德市金融小超市助力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政府牵头组建国有控股合资公司“常德财鑫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注重数据整合,实行实名认证,降低贷款抵押。金融超市实名认证注册企业达3.4万户。无抵押、纯信用的信补贷上线3个月放款超过1亿元。金融超市入驻35家金融机构,上线304款金融产品,企业获贷率达75%,贷款平均利率为5.24%,低于市场0.63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12月14日,平台累计申请贷款11497笔,授信总额157亿元,放款总额117亿元。其经验入选《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
  郴州市“府院”联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司法审判、府院协调”联动机制作用,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金贵银业司法重整工作启动实施后,19家债权人将债权转移至原控股股东,成为国内首家以债务转移模式解决资金占用问题的重整上市公司,顺利实现了公司扭亏为盈、股票摘星脱帽。仅历时3个半月,实现了汝城农商行脱困化险和案结事了的双重效果。截至2021年12月27日,全市涉非陈案结案率达74.1%,陈案审结率达96.5%,均超额完成省定考评指标任务。郴州“1346”处非工作经验被国家处非联办向全国进行推介,作为唯一市在全省处非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十七、湘西自治州、安化县致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湘西自治州多措并举防返贫。制定出台乡村振兴“六大行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突出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抓好兴产业、增就业、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等重点工作,确保群众增产增收,全面巩固脱贫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州8县市设立了总规模达5000万元的防返贫致贫专项救助保障基金。花垣县采取党委政府助资金、集体经济助抱团、致富能人助邻里“三级”帮扶措施,发展“公司+集体经济+贫困户+基地”模式,人均年增收1800元左右。
  安化县打造“茶乡花海”巩固脱贫成果。以村庄规划为抓手,以“茶乡花海”社区为核心,辐射周边4个乡镇14个行政村(社区),探索开展示范区创建,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地。探索“景区+社区”融合发展模式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依托景区大力发展赛事经济、民宿经济,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带动群众共同致富。茶乡花海集中安置区探索以工代赈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典型经验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题推介。   十八、临武县、溆浦县开发文化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临武县“六美”文化展现湘南文化自信。让“景点美”与“全域美”共生,“外在美”与“内在美”共修,“古典美”与“现代美”共存,不断擦亮“千年古县·龙源临武”文化名片,成功打造全国“龙文化之乡”“宝玉石原产地,矿洞口博物馆”和“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文化品牌。出台文件13个,投入资金13.6亿元,启动渡头古城遗址考古研究、龙文化研究、古道文化研究等课题6项,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文化领域研讨会14次,取得研究成果31项。与多家媒体合作摄制完成《临武通天玉:好玉迎来四方客》《寻找神龙》等纪录片。培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3人。
  溆浦县依托雪峰山发展文旅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旅游示范带动,引导景区4236户14354名群众以山林、土地、房屋等资产折价入股,参与分红。扶持205农户从事生态养殖,121户从事黑木耳种植,156户从事红心猕猴桃种植,1300多户从事高山生态大米生产,357户从事腊制品加工,让优质的农产品变成畅销的旅游商品。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公司吸纳近3000名返乡民工参与景区项目建设、700余人就地就业。2021年,全县新增4A景区1个,3A景区5个,乡村民宿和旅游客栈246家,接待游客520万人次,旅游收入50亿元,间接带动雪峰山10万农民从中受益。   十九、永州市、临澧县、会同县建好农村路方便群众行
  永州市开展“四好农村路”品牌创建活动。在全省率先出台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把“四好农村路”建设纳入全市真抓实干考核和绩效考核范畴,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配套资金。近5年投入54亿元,完成各类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公路提质改造1.32万公里。该市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和全国示范市。
  临澧县智慧交通方便群众出行。坚持城乡客运一体化,投入纯电动公交车160辆,公交路网总长800余公里,覆盖160个村(社区),实现了全县建制村100%公交线路全覆盖,解决了近30万村民(百姓)出行问题。建立“智慧交通”大数据信息平台,乘客通过微信公众号可实时查询车辆运行状态、到站时间、出发地到目的地的线路等。全县客运票价城乡一体,实行起步2元,最远距离不超过6元的阶梯票价。实行65岁以上老年人、伤残军警、残疾人县内免费乘坐公交车。改革经验先后被央视宣传推介。
  会同县“四好农村”路连起百姓幸福新生活。严格落实分级管理和“路长制”要求,设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组建了县级路政员、乡级监管员、村级护路员的农村公路三级路政管理队伍。制定《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设“四好农村公路”乡、村养护管理站248个,工作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吸纳公路沿线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农村公路养护。重拳推进道路交通顽瘴痼疾整治,极大改善了农村公路的安全通行条件。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0.72亿元,改造农村公路599公里、村组道路1091公里、加宽提质改造520公里、实施安保工程774公里。2021年会同县“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创建工作高质量通过省级验收。   二十、株洲市、北塔区、新晃县推出快捷高效便民利企措施
  株洲市推行“一把手走流程”持续升级营商“软环境”。市级主要领导带头调研体验企业群众高频事项办理流程,建立刚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推动各部门“一把手”围绕“一件事一次办”中“难办”的事项,定期到政务服务大厅走流程、坐窗口、抓整改。市县两级有208家单位“一把手”现场体验办事流程,体验事项254项,解决企业群众办事实际问题163个,推出不动产登记与水电气联办过户、阶梯水电气一户多人口、园区产业项目“竣工即交证”等一批惠企便民改革举措。
  北塔区“四推四减”打造便捷高效政务服务品牌。推行帮代办制度,126名基层帮代办员全年办理3615件事项,减少企业群众跑腿次数87%以上。推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减少办理环节60%以上。推进关联单位数据共享、资料共用,减少申报材料65%以上。推行“立即审批”和“容缺受理”,老年优待证秒批秒办,企业登记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大幅减少办理时限。12345政府服务热线共受理工单1814件,办结1730件,群众满意率达99.94%。今年新增企业631家、个体户1171家。
  新晃县推进“跨省通办”帮助群众异地办事更方便。着眼于外来客商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异地办事需求,梳理个人生活和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先后与贵州省5县市、外来客商原籍地的23个县市区、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浙江奉化和深圳龙岗等地开通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通道,建立业务互认互信和协同配合机制,推动同一事项在不同地域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解决了群众异地办事“来回跑”“折返跑”等问题。今年全县135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办理事项1181件,实现了只进一扇门、能办区域事。   二十一、衡阳市、隆回县着力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
  衡阳市推行赋“码”访企保护机制帮助企业“轻装上阵”。建立以“一事一赋授权制、一企一码打卡制、一事一评评价制、诉求超期默认制、赋码保护问责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赋“码”保护机制,搭建赋“码”访企保护平台,着力减轻企业负担,加速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市企业赋“码”保护机制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并将该机制运行纳入优化营商环境绩效考核指标。平台运行以来,已覆盖全市600余家单位,服务企业200余家,临时到访的非监管执法类访企活动几乎清零,企业公务接待量平均减少一半以上。
  隆回县“四度”打造隆回营商环境新福地。“暖心便民”有力度,平均法定办理时限提速90%以上。“容缺审批”有速度,出台《隆回县工程建设项目“承诺即开工”实施办法(试行)》,促进项目建设提速提效。祥佳塑胶有限公司从申请开办到投产运行仅用88天;和亚运动有限公司从立项选址到投产仅用了58天。“贴心服务”有温度,成立“支、帮、促”工作组,为企业协调解决生产要素问题320多起;举办政企银企洽谈会,签约金额近40亿元。“重商亲商”有态度,建立监督服务微信群,让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向纪委和主管部门反映问题;举办企业家沙龙,零距离听取企业家心声。   二十二、张家界市、雨花区妙笔匠心绘就绿色画卷
  张家界市“333”举措守护绿水青山。实行决策部署、财政资金、追责问责“三保障”,污染防治、清单式管理、专项行动引领“三强化”,落实“三线一单”、环境执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三严格”。优先安排各类污染防治资金1.6亿元,大鲵保护区内86座水电站关停退出,网箱养鱼全部拆除,河道采砂全部退出。划定占比30.98%的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环境管控单元生态环境准入清单29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国控断面水质综合排名全国第27位,省控断面水质综合排名全省第一。
  雨花区生态环境保护引领圭塘河治理。通过沿河环境整治、清淤疏浚、源头引水、新建人工湿地、建设海绵示范公园等举措,美化环境、调蓄水量、提升水质。引入多元治水护河,建立区、街、社区(村)三级河长,常态巡河;成立民间河长“红黄蓝”护卫营,自主巡河;组建专家顾问团队,指导治河;设立少先队环境教育研学基地,传承护河。探索“建-融-管-还”模式,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治水,让一条河串起生态、人文、艺术、运动、商业等业态,分享生态红利。   二十三、沅江市、辰溪县禁捕退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沅江市建设智慧渔政平台扛牢十年禁渔重任。投入2000多万元率先建成全国首个渔政监控项目、全省首个智慧渔政+秸秆焚烧监管平台。运用音视频监控、智能预警、执法办案、巡查巡检、案件分析、网络举报六大子系统,构建三级禁捕网格化管理体系,形成了“专管+群管+网管”“人防+技防+物防”长效监管机制。通过雷达、高清云台摄像机、雨刷、夜视激光补光、风光储能等手段,解决恶劣天气视频监控及智能识别等难点,为全省构建“全天候、全覆盖、全流程、精准识别”的禁捕管理新模式树立了标杆,推动监管成本、案发量分别下降20%、23%以上。相关做法在全省智慧渔政建设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
  辰溪县建立健全禁捕退捕长效机制。371户持证渔民全面退捕、1306艘“三无”船舶全部拆解回收,建成4个渔民服务中心和禁捕“天眼”监测网络,建立高标准专项工作档案室,打造渔俗文化样板村,构建禁捕网格化、上岸渔民基本民生保障、依法打击非法捕捞、常态化监管、边禁捕边保护边修复等一系列长效机制,推动沅江辰水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务院督查组予以充分肯定,其做法成效被人民日报、湖南日报以及省委内部刊物予以推荐,被评为全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先进县。   二十四、湘潭市、益阳市、珠晖区破解农村人居环境难题
  湘潭市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付费制促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四统一、两公开”和“三个步骤、五大任务、四项保障”,一般每月每户付5至10元、门店付100至200元、企业付500至2000元,困难户不用付费,“空巢户”自愿付费,县乡按比例进行定向奖补激励,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全市实现付费制全覆盖,收取服务费超5400万元,落实垃圾分类的行政村达99%,开展垃圾不落地的行政村达88%。湘潭县全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资源化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地区经验”。
  益阳市推进美丽庭院“六个一”创建。建立“市级统筹、县级主导、镇村主抓、农民主体”的责任传导机制,制定“一园”即规整一个菜园、“一圈”即建一个集中圈养畜禽的栏舍、“一屋”即利用空闲房或在房屋一侧搭建一个集中码放农具、农药、化肥、柴草等杂物的杂屋、“一沟”即在房屋四周开挖一条排水沟、“一池”即安装一个处理厕所粪污的三格式玻璃钢化粪池、“一凼”即安装一个沤制可腐烂垃圾的密闭式带盖沤肥凼的创建标准,通过督查考评,量化举措,党建引领,风俗带动等措施,重点选择200个村、2.58万户连片创建,着力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模式,入选《湖南省基层改革探索100例》。
  珠晖区“小厕所”改出“大民心”。开展“屋场恳谈会”36次,入户宣讲2337次,发放宣传手册3万余份,发动群众以“户内自改,户外投工投劳”方式参与“厕所革命”,率先在全国实施“首厕过关制”,改一个成一个带一片,形成“区有示范镇、镇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的工作推进模式。实行材料集中采购,价格公开公示,验收逐个推进,运维标准管理。分类推进生态敏感区、住房密集区、分散居住区改厕工作。全国农村“厕所革命”现场会在珠晖召开,胡春华副总理赴珠晖区现场调研。   二十五、岳塘区、岳阳县、慈利县因地制宜推出“改革样本”
  岳塘区助推国企办社会职能分离取得实效。率先完成湘钢、湘电、江滨等50家国企“三供一业”、社区管理职能、市政设施、退休人员管理等社会职能分离任务,为国有企业轻装上阵、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条件。共接收352万平方米70个国有企业生活小区,涉及7.1万户、20.7万人,接收企业退休人员32914人。移交后企业每年减负1.6亿元以上,投资6.9亿元,改造66个小区2.38万户,移交小区物业管理率保持在97%以上。国企办社会职能分离工作经验全省推广,“责任共担、决策共谋、资金共筹、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建设经验得到国家住建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广泛推介。
  岳阳县“五统一”创新发展农民合作社。出台《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岳阳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整合集中育秧、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等项目资金1200余万元,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集中育秧、技术创新等工作。国家级示范社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秧率高达98%以上,节省秧田面积8%以上,节约育秧成本100元/亩。推行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全程机械化、统一回收、统一营销“五统一”模式,每年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28个,带动2000余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
  慈利县“四力”高效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倾力加大资金投入。投入9756万元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投入资金9107万元建设乡镇垃圾压缩站43座和二级垃圾转运站2座。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落实主次街道“五无五净”、背街小巷“四无四净”制度,做到“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收处模式。鼎力加快垃圾收处。配备餐厨垃圾收集车和专用收集桶,对城区酒店餐饮,学校、县直企事业单位食堂定时上门收集,处理率达100%。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建立垃圾分拣中心,安装垃圾分类亭,宣传垃圾分类内容,指导市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   二十六、武陵区、澧县筑起食品和医保基金安全屏障
  武陵区立体化、全覆盖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围绕“智慧监管”和“社会共治”理念,建成区、乡街、社区(村)、组四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不断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将食品安全工作融入到全区571个社区网格综合治理,通过闭环运行机制,定人、定岗、定责,打通食品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网格化监管模式获国省推介。建成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快检智慧化监管平台,实现食品检测信息可追溯。突出校园及周边、农村、养老机构等重点区域,实施食堂标准化工程,校园食堂高清监控全覆盖,全区连续19年未发生较大食品安全事件,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
  澧县筑牢医保基金“防火墙”,守住群众“救命钱”。成立打击欺诈骗保套保挪用贪占医保基金工作专班,集中整治和常态化检查相结合,做到监管全覆盖。对违规使用基金行为,建立清单,全程跟踪整改。健全内控制度,对审核、财务等重要岗位人员实行轮岗。建立医保基金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比对纪检、审计的异常数据,及时复核,严肃查处,最大限度地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有效遏制过度诊疗等违规行为。1-11月,澧县追回违规基金574万元,行政处罚202万元,99家医药机构被限期整改,向公安部门移交欺诈骗保问题线索2件。   二十七、娄星区、邵东市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娄星区“三干五零”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大力推行“干部带头干、群众自愿干、干群一起干,工程建设零利润、占用土地零补偿、出工出力零报酬、优化环境零阻工、群众满意零上访”的“三干五零”模式,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动乡村从整治、管治向善治转变。区财政每年整合投入1.2亿元,累计筹集义务工10万余个,建设农村公路120公里,绿化300公里,路域环境整治800公里,建成高标准农田6.63万亩,农户改厕1.7万余座,拆除空心房40余万平米。连续三年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成功列入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区。
  邵东市迎乡贤建家乡促振兴。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达、乡贤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开展“迎乡贤振乡村”活动,激发乡贤回报家乡热情。组织乡贤座谈、对接、领办乡村振兴事宜1820场次,摸底登记在册乡贤14566名,成立各类乡贤组织642个,招引乡贤乡村振兴帮扶资金3.5亿元,规划项目1450个。乡贤积极投身农村“一拆二改三清四化”行动,累计为“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献计献策1949条,协助拆除“空心房”2920多间,拆除乱搭乱盖483处。579个村(社区)均制定了乡村振兴公约,组建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1322支,调解矛盾纠纷663起,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大活力。   二十八、张家界市、华容县擦亮农业产业特色品牌
  张家界市“三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主要领导担任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高位推动,新建莓茶、白茶、生猪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引领推进,打造“张家界茶”“张家界莓茶”“张家界黑猪”“桑植白茶”等品牌强力推销,突出发展三大特色产业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张家界莓茶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莓茶)产业园,桑植白茶纳入“五彩湘茶”国家级产业集群项目。开工建设养殖场27个,建成年出栏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6家、省级生猪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个。全市莓茶、白茶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4.21万亩、15万亩,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450元、同比增长14.1%。
  华容县做强“小芥菜”大产业。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推进集加工、仓储、交易、物流、展览于一体的芥菜产业园建设,建立企业联盟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成为全国最大的芥菜生产基地。华容芥菜产业园获批国家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功创建了“湖南十大农业品牌”和“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1年华容芥菜线上、线下销售额超过56亿元,占国内芥菜类产品销售市场份额的54%。   二十九、耒阳市、桂东县、安仁县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
  耒阳市充分发挥“湾村明白人”作用。“湾村明白人”即以湾村为治理单元,把离退休教师、党员干部、“五老”人员、致富能手等乡村“能人”组织起来,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乡村振兴“助推员”、乡风文明“监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充分发挥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全市登记在册“湾村明白人”2247人,全年共开展政策和法治宣传、法律咨询386场次,化解矛盾纠纷1536件,调解成功率98%。
  桂东县创新推行“村务员”制度。“村务员”履行保洁、道路养护、护林防火、交通劝导、安全监管、政策宣讲、矛盾调解、信访维稳等职能;按照村(社区)总人口8‰的比例配备,签订劳务合同并登记备案。全县12个乡镇(场)113个村(社区)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村务员”担任网格员;县财政每年统筹整合资金2000万元以及村级光伏发电收益,工资由60-200元/月不等统一提高到1130元/月以上;建立“村务员”管理规章制度,实行“县级每季督查、乡镇每月考核、村级每日检查”的考核管理,及时调整更换不适应工作要求的人员。2021年被推荐为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安仁县以“积分制”兑现村规民约。推行村民积分制管理,使村规民约成为可量化、可执行、可对照的硬约束。借鉴驾照积分管理模式,对每个村民每年设定12分基础分,将村规民约划分为遵纪守法、邻里关系、移风易俗等14类32项,明确处罚标准和范围,定期评出遵规守约示范户并予以表彰。每个村民每年基础分12分,扣分超过12分的需到村委会集中学习,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享受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分红,超过24分或情节特别严重的取消村级分红。镇村进行检查考评,结果每月一公示、年终一总评。入选《湖南基层改革探索100例》。   三十、南县、沅陵县全力打造农业产业链
  南县做强稻虾综合产业。打造集科研示范、苗种繁育、生态种养、加工出口、健康餐饮、冷链物流、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完整稻虾产业链,实现稻虾种养面积60万亩,年综合产值150亿元。获评“中国虾稻米之乡”“中国生态小龙虾之乡”,被纳入“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建设名单”。建成7个万亩级、22个千亩级稻虾产业示范园,年产稻虾米原粮30万吨、小龙虾10万吨;规模企业国家级1家、省级6家,年加工稻虾米50万吨、小龙虾12万吨;以稻虾公共服务产业园为引导,从业规模达13.5万人,实现电商交易近8亿元、文旅活动收入1.5亿元。
  沅陵县积极发展中药材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围绕黄柏、黄精、石菖蒲、茯苓等品种建立县域道地中药材种养、加工和中成药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库,积极布局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百亿产业链,成功申报黄柏地理标志,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10.6万亩。县政府每年设立2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建设基地、培育市场,打造万亩乡镇、千亩村中药材产业示范园。按照扶持一批、引进一批、争取一批的思路,打造中药材交易市场一条街,初步建成中药材种养、产地初加工及提取物、中成药、市场流通、药养康养全产业链。   三十一、江华高新区、洪江高新区发展园区产业有实招
  江华高新区“四个一”打造中国“马达之城”。“精绘一张蓝图”,制定《江华县电机千亿产业发展规划》,成立电机电器行业协会,抓好强链补链延链,电机产业链46道工序全部实现本地化生产。“健全一种模式”,大力倡导“规模工业进园区、帮扶车间进乡村”,2021年引进电机产业链企业20家,建成乡村车间12个,带动就业3000余人,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优化一道流程”,设立功能齐全的高新区政务服务区,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审批提速70%。“提升一个服务”,实施全程代办、全程陪办、并联审批。目前有53家电机产业链企业年产马达3亿只以上,年实现产值50亿元,税收近1亿元。
  洪江高新区做强园区“循环经济”。聚焦精细化工及生物医药一主一特产业格局,积极组建产业集群,通过“链条整体招商”,引进符合产业链发展的优质项目,不断补链、延链,实现企业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引导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建成企业关联产品综合输送管廊体系,企业产生的废弃物通过管廊形成循环利用的闭环。2021年被认定为湖南省第一批十家化工园区,纳入全省绿色园区创建计划。   三十二、双峰县、道县筑牢粮食安全“大防线”
  双峰县筑稳粮食安全“压舱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技术推广在全县585个村实现全覆盖;连片2亩以上的宜耕水田抛荒实现清零;共建设再生稻基地24个,示范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辐射带动全县种植再生稻逾10万亩,示范区每亩节支增收724元,平均每亩节支增收416元;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总数达100个,省级以上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总数20多个。今年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达到118万亩,粮食总产达到52万吨。多家媒体对该县粮食生产进行专题报道。
  道县念好农田建设“四字经”。念好“全字经”实现小层级大格局。累计投入9亿余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8.5万亩、占比70.9%,形成开发一片、改良一块、受益一方。念好“良字经”实现小丘田大联动。近年来,新增耕地1800亩,修建机耕道170.46公里,配套建设各类水利工程18909处,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59.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85%,粮食生产机械化率达81.2%,建成高标准农田绿色示范区3个,做到“田不荒、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念好“融字经”实现小投入大产出。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文旅发展、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统筹规划布局和建设。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89.4万亩、总产38.3万吨,重点打造了6个万亩、45个千亩优质稻种植示范基地,形成一批“一季亩均千斤、两季亩均吨粮”的口粮田。念好“严字经”实现小队伍大管护。压实政府部门、施工方、群众三方管护责任,建立起包片、包村、包段、包渠、包路的管理机制,确保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先后获批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三十三、汉寿县、江永县小蔬菜撑起大产业
  汉寿县蔬菜产业标准化促发展。常年蔬菜播种面积45万亩,年产量180万吨,产值近18亿元,是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湖南省首批放心菜生产基地县,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县,建成出境蔬菜基地1.1万亩,2021年出口产值达3000万美元。蔬菜产业园基地面积5.6万亩,实现标准化种植。制订蔬菜生产技术规范规程,编制的“汉寿玉臂藕”等生态种植技术规范规程被列为湖南省地方标准;实行“退居不退耕”,引导当地居民外迁集中安置,构建长江流域最大的集中连片蔬菜基地,有效提升蔬菜品质;实行农文、农旅、农研、农企、农商、农城融合发展,每年在蔬菜产业园采摘、观光、健身、节会活动达20万人次。
  江永县“四个一批”做强供粤港澳蔬菜产业。建设一批规模适度、标准统一的供应基地,拥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认证22个、“湘江源”授权优质蔬菜供应基地13个,供大湾区蔬菜总量约占全省的40%。培育一批现代高效、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2家、市级6家,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765家、家庭农场2403家,带动小农户发展2万余户。创建一批全国知名、特色突出的产业品牌,完成加入“永州之野”公用品牌管理新型经营主体申报13家、“二品一标”认证农产品2个,品牌年销售15亿元以上。打造一批功能配套、高度集聚的物流园区。供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年售额20亿元以上,创汇6亿元以上。经验做法获新华社、人民网等国家级媒体推介。   三十四、大祥区、临湘市、永兴县强化交通顽瘴痼疾整治
  大祥区网格治理交通顽瘴痼疾。将村级以上道路纳入网格,建立区、乡、村、村民小组“四级路长制”,创新实行“农村派出所管交通”工作机制;投入3000万元建立全区全域网格化平台,构建区、乡、村、基础网格的“自下而上”信息采集报送和“自上而下”问题处置的高效指挥、四级联动网格体系。坚持源头防范,全面整合乡镇和辅警、交警、交通、公路、应急等职能部门力量进行隐患排查,严密管控高风险驾驶人和车辆,重点车辆检验率、报废率达100%,查处电动车违法行为1.28万起。坚持重拳出击,严厉查处“两客一危一校”车辆违法行为655起,打击超限车辆214台,查处八类道路交通重点违法2575起。全面取缔马路市场和治理源头企业。全年交通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41%,交通亡人事故同比下降60%。
  临湘市“四全”联动整治交通顽瘴痼疾。产业经济发展引领全局。通过产业布局调整把分散的路边门店引导入园发展,破解马路市场难题。风险路段管控延伸全线。在所有风险路段推行路长制,在学校路段建设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建设数字化中队实现全线监控、集成指挥。信息监测系统覆盖全域。以现代化综合信息指挥平台为大脑,以城乡路口1200多个高清交通卡口、监控视频为神经末梢,以7家货运源头企业技防设备、1个治超治限站为触手,织密监测交通违法行为“天网”。长效制度建设贯穿全程。建立联席会、调度会、讲评会等工作机制,完善相关责任制度。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年内同比分别下降。
  永兴县同频共振靶向治理交通顽瘴痼疾。以抓实“两站两员”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同频共振”机制,营造“宣传教育”氛围,有效解决农村监管力量薄弱、部门单打独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全县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12%和23%。各乡镇按照“四有”标准设立交管站,各村(社区)按照“三有”标准设立交通安全劝导站,“两站两员”工作经费由县乡财政统筹足额保障;农村交警中队与交管站合署办公,各乡镇交通安全工作每月考核排名。累计投入资金7600余万元进行隐患治理、改善交通条件。多渠道、全方位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媒体宣传报道永兴县整治交通顽瘴痼疾文章73篇。   三十五、冷水江市生态治理利用促可持续发展
  冷水江市锑煤矿区治理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锑煤矿区项目建设结合当地实际,探索生态修复新方法,与自然景观、地质文化、工矿遗迹、红色历史有机结合,面貌得到极大改观。在整合关闭煤矿、锑矿、锑冶炼企业的基础上,发展非锑产业,项目建设保护和开发矿区特有地质遗迹、工矿遗址,锡矿山获得全国首批地质文化镇挂牌筹建资格,助力经济转型发展、绿色发展。治理河道、复耕污染荒废田地2400余亩,盘活废弃矿场闲置资源,昔日矿山废地变成生态游园,生态旅游项目将增周边就业2000人左右。项目作为我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化公约》第十五次缔约大会上发布推介。   三十六、保靖县、吉首市推进改革力度大效果好
  保靖县推进道路交通安全“五位一体”综合改革。一次性为派出所增加警力36名,实现“一村一辅警”全覆盖,全县12个派出所加挂“交警中队”牌子,实现警力下沉;坚持经费随人走,加大交管非税收入财政支持力度,为12个派出所购置交管执法装备,实现经费下沉;实行“白帽子”和“黑帽子”联勤联动,赋予派出所交通违法查纠、一般交通事故处理等八大职责,通过培训全面提升民辅警交通安全基本技能,实现职责下沉;加强党政、公安、企业“三大联动”合作,设立专兼职交通管理员56名、劝导员819名,实现齐抓共管;突出“劝、宣、服”三大职责,扎实开展“四必查四必劝”行动,实现教育引领。全县年内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2.5%、72.7%。
  吉首市殡葬改革实现“三个100%”。聚力基础建设,投资3.2亿元完成兴龙陵园回购和改扩建,推进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全面实施协同治理,强化教育引导,既抓宣传发动又抓违规治丧思想教育,群众观念从“要我执行”向“我要执行”转变。坚持规范管理,组建殡葬执法大队,有效破解堵点难点。实施殡葬惠民政策,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一条龙服务,市财政全面落实“减、免、奖、补、换”惠民资金460万元。改革启动一年内即实现火化率、集中治丧率、集中安葬率“三个100%”目标,改革实现“零信访”,治丧群众满意度达98.8%以上,殡葬改革得到了群众高度赞誉和支持。   三十七、益阳市“三个提升”打造一流消费环境
  益阳市聚焦提升经营者诚信度、提升消费环境安全度、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打造一流消费环境。市政府牵头,19个部门协同联创,将消费维权由流通领域扩大到生产、流通、服务3大领域9个行业,做到全覆盖。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和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消费者参与”的“五位一体”消费环境共治格局。推进消费维权进商场、进超市、进景区、进企业、进学校,织牢织密消费维权网络。让消费者最多投诉1次、最快1小时内办结、24小时内反馈处置结果,在全省率先多领域创建示范单位1400个、商圈12个。1-11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0.45亿元,增长17.1%,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三十八、湘乡市“三三”路径推进县域“双碳”战略实施
  湘乡市把推进县域低碳转型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抓手,积极探索“三三”发展路径,即坚持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实践路径“三个先行”,实施能源、产业、交通“三大降碳行动”,聚焦“一增加”“一聚力”“一联动”三个重点。成立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和高规格工作专班,率先启动全省首个绿色金融示范县(市)创建,设立城市建设低碳投资基金,着力打造“3+4+2”绿色产业体系,先行构建起全面绿色转型的县域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行政中心、湘乡农商行分别获评全国全省首张“碳中和”证书,全省首家县级绿色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湘乡绿色支行”揭牌。其经验做法被国家、省多家媒体宣传推介。   三十九、凤凰县、新化县农村宅基地管理有硬招
  凤凰县坚持“四三三”工作法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写好规划引领、监管、服务、宣传“四篇文章”,在全省率先成立乡镇农村宅基地联审联办队伍、开发建设并运行农村宅基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村集体利益共享、村民入股、村民参与旅游“三大制度”,畅通农民进城、市民下乡、要素流通“三个渠道”,落实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保留政策,盘活利用农村资产资源,实现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城乡一体发展。全县传统村落村集体资源入股年收益达5万-30万元。竹山、老家寨等村寨搬迁户老宅租赁年均净收益3000-8000元。全县乡村旅游直接带动群众就业3000人以上,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新化县精确试点、精心组织、精准督查推进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率先在全省开展试点工作,出台《新化县农村宅基地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施方案》,确立15家资质硬、实力强的技术单位具体实施,多次组织实操业务培训。将任务量化细化到各标段倒排工期,实行县级领导分片包干,定期调度,强化督查,对进度较慢质量较差的和工作做得较好的分别予以约谈、通报。同时将日常工作开展情况列入项目进度款支付系数,有效确保各技术单位任务严格按照时序进度予以落实。34万余户农村宅基地房地一体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工作任务排名全省第二。完成农村宅基地外业调查和测量324000宗,建立数据库254960宗,完成发证187596宗,占省下发任务的108.26%。   四十、常德市、汝城县、渌口区注重提升服务群众企业效能
  常德市持续推进数据共享,以“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实施“城市大脑”建设工程,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了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等底座支撑。打通25个部门业务系统,实现了全市政务服务“刷脸办”。对286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实施情形化配置,实现在线框选、智能导办、精准服务。创新开发“我的常德”APP,实现高频服务事项“一门申请、一网通达、全程在线”。逐步实现本级政府核发的材料免于提交,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免于提交实体证照。
  汝城县大力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抓阵地建设强基础。累计投入资金超3.5亿元,高标准建设政务服务(便民服务)中心,做到“颜值”“气质”双提升。抓流程缩减提效能。全力实施基层公共服务“一枚印章批服务”改革,大力推广应用“一件事一次办”小程序,缩短办事时限50%。抓渠道创新减负担。建成覆盖全县乡镇和村(社区)的政务云视讯平台,县乡村三级可进行“面对面”咨询和召开政务云会议。年内,共召开政务云会议15场6000余人次,为县财政和群众减负数百万元。
  渌口区将便民服务送到家。1313个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区镇村三级“综合窗口”无差别受理。不断完善镇村便民服务中心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公开办事制度等管理机制,率先建立镇、村(社区)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创建“网格+村(居)委”业务代办AB岗服务模式,对村(社区)高频常办的75个事项开展“帮代办”服务,今年共为2000余位老人代办“老年证”并送证到家,便民服务“一次都不用跑”。

智能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