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法规 > 地方法规 > 正文阅览
【法宝引证码】CLI.1.304262 【时效性】尚未施行

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晃侗族自治县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的通知

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晃侗族自治县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的通知
(晃政办发〔2016〕27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
  《新晃侗族自治县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9月2日

  新晃侗族自治县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最大程度地减轻疫情的危害,确保野生动物种群安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办法》、《湖南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湖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湘政发〔2006〕29号)、《湖南省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湘政办函〔2005〕163号)、《湖南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湘林护〔2007〕10号)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县范围内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防控工作。
  1.4工作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应急处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减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应急处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2)坚持属地管理,分级响应。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实行政府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县林业局及其他相关部门认真履行各自职责,通力协作,高效有序地开展防控工作。(3)坚持平战结合,快速反应,综合防控。积极开展防疫技术研究和培训,做好技术和物质储备;开展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报。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采取科学方法,快速、有效地控制疫情。(4)实行分级控制,分区警戒。依据陆生野生动物疫病发生情况及趋势,实行分级控制,分区警戒,做好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疫情防控工作。   2.应急指挥体系及职责县人民政府设立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指挥机构,负责本县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防控工作。
  2.1应急组织机构县人民政府设立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县指挥部),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任指挥长,县林业局局长任副指挥长,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农业局、县财政局、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县经信科技和商务粮食局、县交通运输局、新晃铁路段负责人为指挥部成员。县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由县林业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2.2应急组织机构职责
  2.2.1县指挥部负责组织全县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根据陆生野生动物疫病发生情况,研究防控对策措施并组织实施;组织评估、核查和上报陆生野生动物疫情;指导乡镇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灾情救助和灾后恢复生产等工作。
  2.2.2县指挥部办公室负责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防控日常工作,协调县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工作。
  2.2.3县指挥部成员单位县林业局:负责陆生野生动物疫情监测信息汇总和疫情分析报告,协助县指挥部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防控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防疫物资储备、调运、防疫监督、疫情监测、检疫检验、预防控制、技术贮备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规划。县农业局:负责陆生野生动物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现场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对封锁、隔离、紧急免疫、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措施的实施进行指导和监督。负责陆生野生动物疫病可能传染家禽家畜的疾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
  县财政局:负责及时筹措和拨付陆生野生动物疫情防控救灾资金,并对资金进行监督管理。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负责陆生野生动物疫病在人群中流行的防控工作,负责陆生野生动物疫情防控人员的医学观察和监测防治工作。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县经信科技和商务粮食局:共同负责做好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的市场流通领域或制品监管工作,防止陆生野生动物疫病传播。县交通运输局:负责陆生野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公路、水路物质运输,协助县林业局加强对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的监管,防止疫病通过车、船交通工具进行传播。新晃铁路段:负责陆生野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铁路物质运输,协助县林业局加强对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的监管,防止陆生野生动物疫病通过铁路系统进行传播。
  2.3专家组以生产管理、科研单位从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疫情监测、检疫和疾病防治专家为基础组成专家组,并根据陆生野生动物疫病发生的不同种类,适时补充其他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专家组负责对陆生野生动物疫情的调查、评估和分析工作,提供技术咨询,提出应对建议和意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3.预防预警机制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3.1.1疫源疫病监测。以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以下简称监测站)为主,以乡镇监测点为辅,充分发挥乡镇林业水利环保服务中心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面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
  3.1.2信息报告。县林业局及其所属林政站、监测站、各乡镇林业水利环保服务中心为责任报告主体。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陆生野生动物行为异常或异常死亡等情况,应立即向当地乡镇林业水利环保服务中心报告,当地乡镇林业水利环保服务中心在接到报告或了解上述情况后,应立即派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县监测站在监测工作中,发现陆生野生动物行为异常或异常死亡等情况,应立即派员进行调查、核实。在陆生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栖息地、繁殖地、以及鸟类迁飞通道,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应建立专职或兼职信息员报告制度,陆生野生动物养殖经营企业或经营户应向所在地乡镇林业水利环保服务中心及时通报本养殖经营企业或经营户陆生野生动物疫病发生情况。信息报告的形式、内容、时限和程序按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规范(试行)》执行。
  3.2预防预警行动
  3.2.1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加强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依法保护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为预防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的发生奠定广泛的社会基础。
  3.2.2完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监测站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组建专业队伍,配备技术力量。建立一整套信息收集、分析、整理、传输管理体系,确保上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畅通,及时传送有关信息,提高监测效能。同时在本县重要陆生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地和鸟类主要繁殖地、停歇地、迁徙走廊带及相关环节设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系统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调查、监测和研究,实现对传染性疫情动态和趋势的预测预报,逐步建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组织体系、监测网络体系和研究体系。
  3.2.3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确定重点监测区域和重点监测对象,对重要陆生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地和鸟类主要繁殖地、停歇地、迁徙走廊带及相关环节加强监测和信息收集,及时掌握陆生野生动物携带及其受侵染的疫病种类,以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3.2.4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原则,县林业局负责建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机制,及时、准确地掌握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信息。监测站点和各乡镇林业水利环保服务中心发现陆生野生动物出现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等异常情况或疫症,必须在2小时内向县林业局和乡镇人民政府报告,及时采集、送检样本,并详细记录疫情发生地地址、陆生野生动物数量、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开始死亡时间、死亡量、邻近地区陆生野生动物分布或养殖情况、联系人和联系电话等。必要时县农业局和诊断专家到现场协助开展工作。
  3.2.5发现疑似陆生野生动物疫病时,应立即采样检测,同时对发病地区实行重点看护和监控,制止人员、禽畜进入该区域与陆生野生动物接触或从事其他干扰活动。陆生野生动物养殖场发生疫情后,要立即实行临时隔离措施,限制全场陆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流动,并监督消毒措施的实施。
  3.3预警支持系统监测站负责组织、指导、管理和协调各乡镇监测点开展监测预警工作,统一收集信息和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并及时掌握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动态。县林业局负责建立乡镇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承担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疫源材料采集和送检、疫情信息通报、科学数据记录整理等工作。
  3.4疫情确认监测站接到监测信息报告后,立即派出具备相关资格的监测人员到现场进行初步诊断。
  3.4.1对疑似染病的陆生野生动物逐级报送国家林业局指定的实验室或当地动物防疫部门取样检测。
  3.4.2疫情由国家林业局根据最终检测结果确认。
  3.5情况通报
  3.5.1陆生野生动物疫情确认后,县指挥部办公室应在4小时内向各成员单位通报相关情况。
  3.5.2陆生野生动物疫情确认后,县指挥部办公室应在4小时内向疫情发生的乡镇人民政府通报相关情况,同时向毗邻和可能涉及的乡镇人民政府通报。   4.应急响应
  4.1应急响应分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情根据其性质、危害程度和受害对象等情况,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四级,分别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4.1.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Ⅳ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情:(1)发生非国家和地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染病且发病数量较大时;(2)发生专家认为需要作出预防和应急处置的陆生野生动物疫病时。
  4.1.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Ⅲ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情:(1)发生地方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染病,并呈流行扩散趋势时;(2)发生从陆生野生动物向人传染的卫生部规定的丙类传染病,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并呈流行扩散趋势时;(3)发生农业部规定的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导致的陆生野生动物和饲养动物染病,并呈流行扩散趋势时。
  4.1.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Ⅱ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情:(1)发生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或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染病,并呈流行扩散趋势时;(2)发生从陆生野生动物向人传染的卫生部规定的甲、乙类传染病,对公共卫生造成威胁,并呈流行扩散趋势时;(3)发生农业部规定的一类或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导致的陆生野生动物和饲养动物染病,并呈流行扩散趋势时。
  4.1.4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和(2)或(1)和(3)的,为特别重大(Ⅰ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情:(1)发生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染病,并呈流行扩散趋势时;(2)发生从陆生野生动物向人传染的卫生部规定的甲、乙类传染病,对公共卫生造成威胁,并呈流行扩散趋势时;(3)发生农业部规定的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导致的陆生野生动物和饲养动物染病,并呈流行扩散趋势时。
  4.2应急响应行动
  4.2.1 IV级响应
  疫情发生后,县人民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由县指挥部统一指挥应急处置,各成员单位和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4.2.2 I、II、Ⅲ级响应疫情发生后,县人民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上级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应急处置。
  4.3应急响应措施
  4.3.1县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响应措施(1)指挥部召集全体成员会议,对启动本预案进行具体部署,并成立相应的专家组。(2)迅速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提出应急处置意见,检查、督导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指导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开展防控协调工作。(3)及时向市林业局报告疫情控制工作进展情况,并商请市林业局予以支持。(4)根据疫情情况和市林业局的要求,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启动县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做好开展应急工作准备。(5)县林业局派遣有关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指导,制定应急处置方案,积极指导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开展防控工作。(6)根据具体情况,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4.3.2乡镇人民政府响应措施(1)根据疫情情况和县人民政府的要求,发布封锁令,严防无关人员和家禽家畜进入疫情发生地,做好现场消毒处理和尸体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上逐级报告相关情况。(2)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做好应急处置工作。(3)与县专家组共同研究应急处置方案并积极落实。
  4.4应急处置应急预案启动后,县指挥部统一负责疫情现场应急处置的指挥、协调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要立即组织力量,迅速确定疫情发展情况,按动物疫病防疫规范和陆生野生动物栖息活动情况,经专家组论证后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并于12小时内发布封锁令。县指挥部派出的现场处置组在12小时内必须赶赴事发现场,迅速协助疫情发生地的乡镇人民政府以及林业、动物防疫、卫生等有关部门(单位)做好疫病防控工作。
  4.4.1组织人员立即封锁疫情发生点周围3公里范围的陆生野生动物较集中的栖息地、停歇地、集群活动区,全日巡查监控,巡查监控的重点是观察陆生野生动物栖息情况,对死因不明的陆生野生动物要立即送交动物防疫部门检验。根据不同陆生野生动物活动、迁徙规律和特点,经专家组考察论证后可适当扩大封锁范围。
  4.4.2督促疫情发生区的陆生野生动物饲养繁殖场和陆生野生动物经营场所要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要求,做好隔离、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等预防工作。
  4.4.3根据需要暂停陆生野生动物猎捕、经营、运输、观赏、表演等活动,关闭陆生野生动物交易市场,禁止易感染陆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进出。
  4.4.4需要应急处置陆生野生动物的,除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须按有关法律法规逐级呈报省林业局或国家林业局批准外,其它陆生野生动物种类均由县林业局核定,详细登记后由县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单位)按防疫要求处置。对捕杀不到的陆生野生动物实行严密监控。
  4.4.5对于人工驯养陆生野生动物的疫情处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4.4.6组织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专家开展现场调查工作,对陆生野生动物栖息地或候鸟迁徙、停歇和集群活动等情况进行认证,并对陆生野生动物实行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动态。
  4.4.7防控疫情期间,采取疫情24小时零报告制度,疫情发生地的乡镇林业水利环保服务中心向县林业局每天至少报告一次工作情况,特殊情况应随时报告。
  4.4.8在运输检查中,发现重大陆生野生动物疫情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做好捕杀、隔离、消毒等预防工作,严防疫情扩散。
  4.4.9陆生野生动物疫病应急防控工作实施单位应严格按照《保密法》要求做好保密工作,对通讯和涉密文件、档案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
  4.5信息发布陆生野生动物疫情信息发布由县林业局会同县委宣传部,按照《湖南省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和有关规定执行。
  4.6应急结束应急预案启动后,专家组负责对疫情发展变化和防控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向市林业局、县指挥部和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提交评估报告,提出继续实施、终结实施的意见。根据专家组的意见,经市林业局和县指挥部同意,由县林业局与疫情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商议后,由县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   5.善后工作
  5.1善后处置应急预案实施结束后,县指挥部办公室指导发生疫情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开展灾后重建,清理因应急而设立的临时设施等。经专家组评估认为该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对林业和农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当地人民政府应酌情予以补助。
  5.2总结评估应急预案实施结束后,县指挥部办公室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对陆生野生动物疫情造成的损失和防控成效进行评估,分析疫情发生的原因,总结防控经验,提出改进意见,向市林业局和县人民政府报告。   6.应急保障
  6.1物资保障监测站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应急防疫物资储备库,储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和用品以及其他疫情处理必需物资。储备库应设在交通方便、具备相应贮运条件的区域。
  6.2通信保障有关部门(单位)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必须保持通讯联络畅通,及时准确地沟通相关信息。
  6.3资金保障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治知识宣传以及陆生野生动物疫情预备队人员培训、应急防疫物资储备、疫情处理等所需经费由县财政列入年度预算予以安排;强制捕杀陆生野生动物的补偿办法由县林业局会同县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制定,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6.4技术和人员保障
  6.4.1市林业局野保科、县农业局、县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等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依托单位。
  6.4.2设立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监测和现场诊断专家组,负责陆生野生动物疫情监测和现场诊断,提出应急控制技术建议。
  6.4.3县林业局负责组建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处理预备队,具体实施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6.4.4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建立兽医专家库,以备发生陆生野生动物疫情时成立临时现场处理技术组,负责现场诊断和病料采集,提供控制和扑灭疫情的技术决策。   7.监督管理
  7.1宣传、培训和演练加强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的科普知识宣传,依靠广大群众,实行群防群控,把各项防疫措施落到实处。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处理预备队组成后,县林业局要加强培训,培训内容包括:(1)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知识: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检疫检验要点等;(2)技术知识:病料采集及送检,免疫注射、消毒、疫情监测等;(3)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监控区的划分和管理;(4)隔离、封锁、捕杀及无害化处理;(5)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国家有关政策;(6)封锁哨卡的设立与工作开展;(7)个人防护知识;(8)治安与环境保护知识;(9)工作协调、配合要求;(10)其他有关知识。县指挥部应适时举行演练,提高预备队扑灭野生动物疫病的能力。
  7.2奖励与责任对在陆生野生动物疫情防控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在陆生野生动物疫情防控过程中不认真履行职责,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损失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8.附则
  8.1名词术语解释陆生野生动物疫情:指陆生野生动物突然发生疫病,且迅速传播,导致陆生野生动物发病率或者死亡率高,给陆生野生动物种群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或者可能对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具有重要经济社会影响和公共卫生意义。疫源:指携带并可能向人类、饲养动物传播危险性病原体的陆生野生动物。疫病:指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流行,对陆生野生动物种群构成威胁或可能传染给人类和饲养动物的传染性疾病。重点监测区域: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多发区域,人、野生动物、家养动物密切接触区域,重要的陆生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地,鸟类主要繁殖地、越冬地、停歇地和迁徙走廊带,陆生野生动物繁育基地、流通环节等。重点监测对象:疫病宿主陆生野生动物和易感陆生野生动物等。
  8.2预案管理与更新本预案由县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定期评估,根据实际需要,报县人民政府同意后对预案进行修订完善。
  8.3预案发布与解释本预案由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需要作出解释的,由县林业局拟订解释草案,按法定程序审议通过后公布实施。
  8.4预案实施时间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智能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