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法规 > 地方法规 > 正文阅览
【法宝引证码】CLI.1.304262 【时效性】尚未施行

文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文昌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文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文昌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文府〔2018〕135号)


各镇人民政府,各农场,市应急委各成员单位:
  《文昌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已经十五届市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文昌市人民政府
2018年7月19日

  文昌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

  为全面加强“十三五”时期文昌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海南省人民政府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海南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文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昌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16年修订)》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包含“十三五”时期文昌市应急体系建设的建设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建设项目和保障措施等内容。
  一、现状和形势
  (一)“十二五”期间建设成就
  “十二五”期间,文昌市按照“以人为本、健全机制,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强化管理,快速应对、协同配合”的方针,不断加强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1.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逐步健全。按照《文昌市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工作方案》的要求,重新调整了文昌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领导机构。全市17个镇2个农场、48个应急委成员单位均建立应急组织机构、设立应急值班室。安排市应急办(市委市政府总值班室)、市三防办、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市网络指挥中心等应急部门集中办公,发挥市应急平台功能,实现全市应急管理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大了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力度,提高了跨地区、跨部门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能力。成立文昌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有力促进了文昌市突发事件预警能力。
  2.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初步形成。文昌市应急委成员单位建立了风险隐患排查制度,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迅速组织力量限期整改、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和应急管理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明确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处理程序和有关工作要求,建立了重大群体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协调联动机制,联合开展涉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行动。进一步增强值守应急和信息报告工作。建立完善覆盖全市各镇(场)、市应急委各成员单位的应急值守工作制度,形成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值守工作格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值班和重大信息报告工作的通知》《紧急情况报告制度》《重大突发事件报告规程》《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应急值守及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坚持信息日报制。
  3.应急管理体系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不断完善市应急平台建设,进一步理顺全市应急管理资源共享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应急资金保障和应急资源储备制度,加强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全面普查和有效整合,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资。加强防灾设施建设,实现行政村综合防灾楼建设全覆盖,并在市区划定3块开阔区域作为应急避难场所,进一步完善文昌市城乡防灾减灾应急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全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4.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更加健全。加强应急专家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文昌市现有综合应急救援队伍1支,同时根据要求,全市公安、卫生、三防、安监、海洋与渔业、地震、林业、交通、食药监、住建、民政、环保、国土、旅游、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部门均已成立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2支,驻市军队、武警、民兵预备役救援队伍3支,基本能够满足全市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广大青年在应急救援中的骨干作用,市妇联、市红十字会、团市委等单位组建了100多人的应急救援青年志愿者队伍。17个镇2个农场也分别以民兵应急连、退伍军人和青年骨干组建了应急志愿者队伍,作为专业救援队伍的有效补充。如在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期间,市委、市政府协调安排各级干部和学生、群众志愿者共1000多人在进入龙楼镇(场)的各条道路以及火箭发射观看点维持治安,妥善安排共计约7万名游客和5万余辆车的有序进场观看、停放,有序安全疏散离场,不断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5.基层组织自救互救能力明显提高。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微信等媒介,依托各种教育资源,通过播放防灾减灾应急知识宣传片,在主要道路和人员密集场所张贴悬挂各类宣传标语,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发放相关防灾减灾应急知识资料,以防灾减灾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培训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六进”工作等方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应急管理宣教培训活动。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切实提高广大群众自救互救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6.应急预案演练趋于常态化。组织修编《文昌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目标体系,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应急预案演练逐步趋向常态化,有效组织公安、消防、安监、交通、卫生、水务、地震、教育、粮食等部门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如火箭的转场、发射期间群众疏散演练和备战火箭发射任务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演练、客车途中失火逃生应急救援实战演练、粮食应急演练等,其中2016年就开展消防安全应急救援演练80余次,进一步了提高应急救援队伍实战能力。
  (二)存在困难
  从总体上看,虽然文昌市在应急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不少困难,突出表现在:一是应急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仍需加大应急业务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二是全方面、全覆盖的应急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三是应急救援的基础条件薄弱,急救物资和装备不足,特别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较差,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四是应急救援的社会认知程度有待提高,群众对突发事件危害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应急管理知识和技能不高;五是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的协调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三)“十三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文昌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文昌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对全面推进文昌市公共安全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和自由贸易港(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海南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各种国内和国际、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风险隐患交织并存,文昌市公共安全形势仍面临较大的挑战。
  1.突发事件呈现多发态势。
  (1)自然灾害呈现多发频发趋势。文昌市易发季节性多种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低温阴雨、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龙卷风等。农作物病虫害(红火蚁)、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森林覆盖率大,发生重大森林火灾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很大,森林防火面临较大压力;文昌市地震抗震烈度较高,防震减灾不容忽视;台风频发,如“十二五”期间在文昌市登陆的强台风“纳沙”、超强台风“威马逊”和强台风“彩虹”等,均对文昌市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2)安全生产仍存在隐患。文昌市公路网密布,环岛高铁过境,交通事故频发,近年来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如2014年发生在东阁镇辖区内,造成8名小学生当场死亡、32人受伤的澄迈小学生春游大巴车侧翻事故,就是一次比较重大的交通事故;工矿企业生产事故、建筑施工事故、旅游安全事故、渔业生产事故也面临多发局面;台风造成的供电、供水、供油和供气等城市“生命线”事故发生几率较高;专业安全生产抢险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设备不够齐全,抢险救援能力不足;部分公共场所的消防设施不健全,易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重大损失。
  (3)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增大。发生食物中毒及疟疾、霍乱、炭疽病、登革热流行的可能性较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的传入和不明原因疾病也有发生或流行的可能性。此外,由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可能引发严重公共卫生事件。
  (4)社会安全形势面临新的挑战。随着文昌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推出,开发建设规模迅速扩大,新的社会矛盾如征地拆迁、违规建筑、环境污染、企业改制、劳资纠纷等日益凸显,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给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全带来较大影响。城区人口不断增长,机动车辆数量快速增加,城市交通拥堵日益凸显;网页、博客、微博、QQ、微信、手机短信等新型传播渠道使突发事件网上呼应、网下集结、互相作用。这些事件往往是历史遗留问题和新生问题叠加,合理要求与不合理要求交织,处理难度较大,易由局部问题转化为全局性问题,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
  2.应急体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1)基层应急基础措施比较薄弱。部分桥梁、堤防、水库等基础设施及生命线工程抗损毁能力弱;城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设防水平低。
  (2)应急处置协调联动能力不强。应急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不足,应急指挥系统功能尚不完善,各地之间、部门之间、条块之间、军地之间密切协作的机制尚未健全,各类应急队伍协同作战联合训练演练不够,导致应对突发事件难以快速形成合力,各类救灾要素难以有机整合。
  (3)应急救援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数量和种类不足,大型和特种专业装备缺乏,培训、演练基础条件尚未得到明显改善;海上溢油应急处置、海上搜救、反恐处突等队伍力量亟待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和数量仍然有限、布局不够合理,各类应急物资的综合信息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管理体系亟待加强。
  (4)应急管理的社会参与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应急救援的组织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较低,专业领域志愿者发展不足。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安全文化氛围尚未完全形成,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不够深入,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仍需提高。
  3.“十三五”期间需防范的主要突发事件。
  文昌市突发事件风险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4大类、24分类(见下表)。
  文昌市突发事件风险识别表

四大类

分类

主要风险

风险

等级

发生

概率

水旱灾害

洪灾、内涝、水库堤防安全

气象灾害

暴雨、台风、风暴潮、冰雹、浓雾、雷电、高温、龙卷风等

地震灾害

破坏性地震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山体崩塌、火山喷发等

海洋灾害

风暴潮、巨浪、赤潮等

生物灾害

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鼠害、外来生物入侵、转基因生物安全事件

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

工矿商贸企业、海洋渔业等安全事故

高空堕落、机械事故、触电等建设工程施工事故,烟花爆竹和民用爆炸物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滩涂生产事故、渔船翻沉事故,海洋渔业养殖污染事故、海上意外事故等

火灾事故

老城区火灾、城乡结合部火灾、高层建筑火灾、城中村火灾、家族旅馆火灾、水产码头火灾

交通运输事故

道路交通事故、公共汽车运营事故、水上交通事故

公共设施事故

供水事故、排水事故、电力事故、石油燃气事故、地下管线事故、通信设施、道路桥梁事故、网络与信息安全事故

特种设备事故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大型旅游设施事故、客运索道

辐射事故

辐射事故

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事故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生态破坏

传染病疫情

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

群体性不明

原因疾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预防接种群体患病、医源性感染爆发

食品安全和

职业危害

学校、工地及集体食堂食物食源性中毒等

急性职业中毒、重金属中毒、非职业一氧化碳中毒

动物疫情

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

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药品安全事件

恐怖袭击事件

恐怖袭击事件

刑事案件

刑事案件

经济安全事件

生活必需品供给事件

粮食供给事件

能源资源供给事件

非法集资等引发的金融安全事件

涉外突发事件

涉外突发事件

群体性事件

因征地拆迁、土地确权、欠薪、退休职工、退伍军人、环境污染、业主维权等上访、聚焦等群体性事件

民族宗教群体性事件

校车安全、校园治安、学生溺水事件、校园暴力欺凌事件、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

其他

新闻舆论事件

服务质量、交通延迟等引起的旅游突发事件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适应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贯彻落实省委七届历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综合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为核心,以完善应急体制和机制、应急预案、应急预警、应急队伍、应急救援组织指挥和应急保障为主要内容,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引领支撑,全面提高应对复杂多变公共安全形势的综合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促进文昌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提供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应急决策的出发点、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充分体现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加强新常态下的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工作。
  2.统一规划,资源共享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应急资源,重点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建设,避免重复建设,挖掘潜力,充分发挥整体效能,提高综合应急能力。立足应急,着眼平时,全面加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工作,提高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各镇(场)和各部门信息、队伍、物资、装备等方面的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整体应急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重点解决基层基础薄弱、应急响应时效性不强等突出问题,强化各专业部门和地方应急响应系统功能,提高第一时间快速响应能力。
  3.统筹推进,突出重点
  全面统筹突发事件应对各环节应急能力建设,兼顾近期需求与长期发展,按照应急管理的共性规律,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和优先发展能力建设,重点提高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解决基层基础薄弱、协调联动不足等突出问题。
  4.分级分类,分步实施
  合理划分规划项目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分级、分类、分步组织项目实施。
  5.政府主导、社会协同
  在应急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社会参与,着力建立社会协同机制。加强市内外的合作交流,强化科普宣教,在全社会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局面。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年末,全市形成健全的统一指挥、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重大基础设施抗灾、城乡防灾减灾等应急管理基础能力显著增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应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有效控制重大、较大突发事件,降低事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为建设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提供安全保障。
  2.分体目标
  分体目标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事件划分。
  (1)自然灾害类。到2020年年末,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在同等致灾强度下明显下降,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显著降低;台风、暴雨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提高到30分钟以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主要河流控制断面洪水预警发布基本及时;地震监测信息2分钟内发布;森林火灾受害显著下降,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控制在范围以内;自然灾害受灾困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救助。破坏性地震发生后,30分钟内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响应程序,公布震情信息,1小时内上报初步了解的灾情,2小时内救援队伍开展救援,灾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能得到初步救助,灾后24小时内第一批次异地应急储备物资可运抵灾区集结点。强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安置,3日内地震灾区社会公共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2)公共卫生类。到2020年年末,进一步完善突发急性传染病防范应对措施,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队伍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现场规范处置率明显提高;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救治定点医院,有效防止或减少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组建紧急医学救援专业队伍;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信息规范化报告率进一步提高;各类突发事件接报后在30分钟内开展有效紧急医学救援响应。国家基本药物品种生产企业药品评价性抽验基本实现全覆盖。食品生产企业抽检监测基本实现覆盖,食品经营市场重点食品品种抽检监测范围进一步扩大。
  (3)事故灾害类。到2020年年末,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力争下降;较大以上等级道路运输行车事故死亡人数有明显降低;沿海离岸50海里溢油处置应急到达时间应及时有效;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水上交通险情人命救助和海上救助成功率有较大幅度提升;市政公用事业中的公共供水、燃气重大危险源、市政桥梁等基本纳入在线监控范围。城市供水、供气、供电事发后基本能够做到20分钟内应急抢修到位。
  (4)社会安全类。到2020年末,网络化、科技化、智能化、立体化的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控架构基本形成。绝大部分社会安全事件均能实现预知、预防、预警,绝大部分较大社会安全事件均能按照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处置。涉恐、涉边、涉毒等突出社会治安案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外事、旅游、人防、教育等系统突发事件均能做到及时预警和有效处置。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准备能力
  1.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深入推进“一案三制”(制订修订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建设完善市级一体化大应急综合指挥平台,统筹指挥全市应急工作,实现市、镇(场)两级应急联动统一指挥调度,提高应急管理效率。确定市、镇(场)应急机构的职能、编制和隶属关系,完善应急管理机构,每个镇(场)和部门都要建立起相应的应急专家队伍。建立健全各相关单位应急管理机构,负责应急工作,明确应急职责,配齐人员和应急装备。
  2.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归口管理、分级实施、逐级监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文昌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纲,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以及基层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重大活动预案为组成和补充,推动应急预案向企业、学校、医院、镇(场)的延伸,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及时组织修编文昌市突发事件各专项应急预案,督促各专业部门修编本部门相关应急预案,指导镇(场)、企业等基层单位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结合文昌市应急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研究编制相关预案,并完善、细化行动方案,扫除预案盲区。特别是要以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卫星发射任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为牵引,建立起应对发射意外、恐怖袭击、群体性事件、自然灾害、生态环境保护、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故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
  3.强化预案管理工作
  制定《文昌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加强预案审核和备案管理工作,强化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对应急预案的指导、检查和监督,组织各类应急预案的可行性评估,提高预案的操作性与实用性。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库,实施预案数字化、电子化管理,实现与应急指挥系统有效衔接,便于高效、科学地调用应急预案,提升应急处置效率。
  4.深化预案培训与演练
  加强文昌市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各专业应急救援训练基地等项目建设,开发标准化应急培训课程体系、案例教学库,进一步加强对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的预案学习和培训工作,提高应急工作人员对预案的熟悉程度和执行能力。建立常态化应急演练机制,指导各镇(场)、各部门制定年度演练计划,重点做好新增和新修编预案的演练工作,定期、有针对性地开展防台抗灾、防震减灾、海上搜救,以及安全生产等各方面的预案演练工作,并着重加强高风险部位、高危行业的预案演练。强化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卫星发射期间的预案管理,启动安全稳定工作的应急预案,做好人群疏散等预案的演练工作,避免出现因拥挤导致踩踏等人身和财产安全事件。加强防台(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军地联训联演,拓展陆海空立体化医学救援网络建设和联合培训、综合演练等领域的合作。深入探索桌面演练、沙盘演练、模拟演练、实战演练等多元化的应急演练方式,通过各种演练达到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增强能力的目的。完善应急演练评估体系,制定应急演练量化评估指标和标准,不断提高演练成效。
  (二)推进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科学预警能力
  1.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各级政府分级负责、政府部门依法管理、责任主体认真履责、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格局,加强各职能部门基础数据库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实现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预警、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全过程综合管理。建立排查、登记、建档制度,准确掌握各类风险情况。按照风险隐患的不同类别,开展专项风险评估、区域风险评估和重大风险综合评估,综合分析风险承受能力、控制能力等要素,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确定风险等级,明确风险控制和应急准备的相关措施。充分发挥文昌市网格化服务管理综治信息系统指挥中心的作用,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城市应急管理网格单元,规范网格巡查标准化操作流程。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强化对风险隐患的全面、系统、动态管理,提升公共安全网格化管理的一体化、精细化、规范化和数字化水平。
  2.建立完善监测体系
  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监测系统,继续加强台风、地震、汛情、风暴潮、赤潮、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调整优化监测站点布局,完善监测网络。加强城区气象灾害敏感区、海洋监测薄弱区的气象综合监测,提高对超强台风、暴雨等极端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和海上灾难的监测能力。强化生态状况监测和生态保护红线区监测,利用遥感结合野外调查等方式,定期和不定期对全市生态环境状况以及各类典型生态系统、生态问题开展监测,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监管体系。建设沿海船舶污染监视监测系统,通过卫星、空中、岸基等监视监测手段,自动监控船舶污染。完善全市水文和汛情旱情监测站网建设,加强对供水水源地、河道、堤防、市政防洪排涝等三防基础设施和水文、雨情、水情、城市积涝等信息的自动化监测。完善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大力推进高铁、航天发射、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地震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应用,在全市各镇(场)建设烈度速报台,形成立体化、现代化的监测网络,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和烈度速报能力。
  3.强化预警体系建设
  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微信、专业信息网站等多种形式拓宽预警发布渠道,建立文昌市统一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立健全预警指标体系和管理制度,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建立健全预警信息传送直达系统,规范预警级别的动态调整及解除程序。加强对突发事件的趋势分析,健全定期会商制度,定期召开突发事件隐患评估与防范对策会商会,增强对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探索建立灾害预警与防空袭警报平战结合的预警发布模式,利用防空警报系统,为居民提供地震、台风等重大灾害和事故的警报发布。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定期组织对文昌市饮用水水源地、有毒有害化学品、农药等重点领域或区域等进行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完善环境风险预警机制,基本建成环境监测预警平台。
  (三)加强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升处置指挥能力
  1.健全应急决策支持机制
  加强科学技术决策支持机制建设,充分整合气象、地理、人口等相关信息,开展突发事件分析评估模型研究,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及时研判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损失程度、人员伤亡等信息。加强应急专家决策支持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与决策参考作用,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2.完善现场指挥与协调机制
  进一步完善现场指挥机构的设置和分工,明确现场指挥、协调、处置和保障主体的职责,加强各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建设。探索建立现场指挥官和协调官制度,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属地为主、专业处置”的原则,明确和细化现场指挥官和协调官的产生办法、工作职责、工作程序、操作规范等内容,提升现场应急处置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理顺专项应急指挥部与现场指挥部的关系,明晰现场指挥权限划分,建立、规范现场指挥权责体系。
  3.强化应急联动与协作机制
  强化突发事件应对的统一决策、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现军地一体、协调联动、通力合作、资源共享,保障各项工作有力、有序、高效进行,提升协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进一步强化市应急办、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各有关部门、各镇(场)政府、驻地部队、武警等重点单位的信息沟通与应急协作,逐步形成定期联络会商等工作制度。加强驻地部队、武警和本市民兵、预备役部队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强化军地协同、整合利用军地资源,在铺前港推进海警力量靠前驻防,统筹协调海警大型舰船在木兰湾靠泊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海上快速反应能力。完善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借助清澜海事工作船码头,建立应急设备库,配备专用的设施、设备和器材,增强海上搜救和溢油应急反应急促支持和物资保障能力。构建市、镇(场)两级应急联动与协作机制。建立健全信息通报、联合演练、资源共享、联合培训、学习交流等机制,共同做好各类跨区域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四)加强应急队伍体系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1.强化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依托公安、武警、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按照“一队多用、一专多能”的要求,加强其救援人员配置、装备更新、日常训练及后勤保障,不断提高其救援能力和实战水平,以满足文昌市应对台风暴雨、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海难事故、环境污染、重特大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的综合救援要求。按照《文昌市应急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加强对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与考核,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队伍进行政治学习、业务培训和模拟演练,进一步提高其纪律性和战斗力。市级综合实战演练“十三五”期间举行3次以上。推动各镇(场)建立以民兵预备役人员和保安队伍为依托的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能力。
  2.推进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继续推进交通、卫生、通信、供电、三防、环境保护、救灾救济、动植物疫情、燃气和建筑工程、森林消防、海上搜救及船舶污染海洋、危化品处置、给排水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推动交通运输、港口码头、水电气、通信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并探索建立有偿服务机制,鼓励其参与社会应急救援。探索建立以高新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信息防护、伪装设障、引偏诱爆、心理疏导等特种专业队伍。推进政府有关部门与武警、部队应急救援队伍的联建、联管、联用机制建设。加强海警部队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海上监测预警网络、海上通信和应急指挥系统,提高海上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环境应急处置、检验、监测等专门人才,建立健全各专业环境应急队伍,提高应急突发环境事件的素质和能力。到“十三五”末,建设完善由市卫生、住建、国土、环保、农业、林业、水务、海洋与渔业、供电、电信等部门各组建一支不少于20人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并由组建单位配备各种必要的装备、设备、器材和物资。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培训,力争“十三五”期间按照分级管理原则,通过多种形式对全市各类应急队伍轮训一遍。
  3.深化应急专家队伍建设
  继续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聘请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专家人才组成应急专家队伍,力争到“十三五”末实现每个镇(场)、每个部门都能建立起相应职能的应急专家队伍,进一步充实完善专家数据库,形成覆盖各门类、各专业的专家队伍系统,并建立专家资源信息平台和专家资源共享机制。健全专家队伍管理制度,定期组织专家开展业务培训及高级研修工作,建立调用专家参与应急工作机制,完善市各级、各专业应急管理机构的应急管理专家组和相关决策咨询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参谋和智库作用。
  4.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一是健全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扁平高效的应急管理模式。强化各专项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建设,明确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应急管理示范区”创建活动。二是建立基层应急队伍体系。镇(场)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建立或整合各类队伍资源,组建5支以上的“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人数不少于60人,主要包括专(兼)职消防、防汛抗旱、巡逻治安(协警)、森林消防、卫生医疗、基干民兵等队伍。由组建单位配备必要的装备、设备、器材和物资。督促本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村(居)委会建立由本单位职工、村民组成的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队伍。规模以上企业都要建立一支由企业保安、物业管理员和职工组成的专职或兼职综合应急队伍;其他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一支兼职应急救援队伍,规模和标准由企业自定。必要的装备、设备、器材和物资由建队企业配备。村(居)委会根据辖区内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一支志愿者队伍,并由组建单位配备必要的装备、设备、器材和物资。各镇(场)、村(居)委会都要制定具体的应急行动方案,切实做好应急突发事件前期处置工作。三是建立基层应急指挥技术体系。加快推进市综合应急平台、专业应急平台建设和互联互通,不断完善应急指挥功能,逐步形成市、镇(场)两级应急指挥技术体系。
  5.推动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
  依托共青团、工会等组织,各建立一支200人以上的志愿者应急队伍。推动镇(场)、重点企业、学校等单位组建多种形式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尤其是青年应急志愿者队伍,发挥志愿者在科普宣教、应急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每个镇(场)、镇级以上中学等单位的应急志愿者队伍人数一般不少于50人。研究制定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建立和完善应急志愿者队伍招募组织、培训演练、考核定级、调用补偿、评比表彰等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应急志愿者队伍管理。
  6.提升社会参与应急能力
  充分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动员体制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应急动员格局。加快推进全社会应急管理机制与国防动员机制的有效衔接,增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整体合力。
  7.强化公众防护能力
  强化面向公众的应急知识普及,通过建设面向公众、形式生动、科学性强、覆盖全市的应急科普宣教媒体发布渠道,进一步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电视公益广告、户外LED等方式普及应急知识,加快建设中小学生应急管理教育基地和应急避险模拟体验馆。
  (五)强化应急值守体系建设,提升快速反应能力
  1.完善应急值守工作机制
  重点推进各职能部门、镇(场)、专业应急机构值班室建设,推进各职能部门、镇(场)值班室和大型重点企业、学校等基层值班室的规范化建设,形成上下贯通、条块结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值守网络。加强应急值守督查工作,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镇(场)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值守工作进行督查,确保值守到位、通信畅通。强化各级值班室的自身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严格落实24小时值守制度,规范人员配备和设施配置,完善值守系统功能,充分发挥突发事件处置信息枢纽作用。
  2.加强信息报送管理
  按照《文昌市应急管理办公室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规程》的要求,坚持“即发即报,即收即报,核准续报”的原则,健全和完善文昌市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规范,加强突发事件信息收集、研判和报告工作。重点做好较大以上突发事件信息的全程跟踪报告、重大敏感事件预警预测信息的分析研判、信息报告和决策支持工作。积极发展灾害信息员、气象信息员、群测群防员、食品安全联络员、网格员等社会基层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推动各镇(场)和各有关部门建立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员队伍,探索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员制度,进一步简化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流程,提高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3.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机制
  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畅通纵向横向信息渠道,建立同级政府部门之间信息互通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形成上下畅通、左右联动、覆盖全面、快捷高效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网络,确保较大以上突发事件能在规定时限内报告。强化舆情监测,完善社会信息收集网络,利用社会主要网络媒体等平台,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收集渠道,强化第一时间获取信息能力。借助各类航空器、测绘、遥感等设备和技术手段,获取现场实时信息,提高极端情况下突发事件现场信息获取能力。配备应急通信装备(卫星电话),确保公用网通信中断时信息沟通联络,提升通信保障能力。
  (六)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提升综合防范能力
  1.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推进市应急指挥系统的技术优化、更新与资源整合工作,完善市应急平台的监测监控、模拟演练、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异地会商、事后评估等功能,并建立完善市各级应急信息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级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各级应急平台体系管理制度,特别是数据库共建和信息共享制度,实现全市应急平台体系科学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
  2.提升物资储备系统建设和管理水平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的运作模式,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的管理办法,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保管、养护、补充、更新、使用、调用(或征用)、归还、接收、报废等工作,增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推动救灾应急物资库建设,科学编制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规划,到“十三五”末,每个镇(场)都建设完善一个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并强化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公安消防等应急物资的储备。加强应急物资的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能力储备、开拓代储等多种渠道,建立储备更新、物资损耗等财政补偿政策和核销制度。根据灾害特点和救灾工作需要,合理确定各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规模,采取新建、共用或租借等方式解决救灾物资存储场所。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建筑面积和相关设备配置按照国家民政部《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的规定标准执行。
  3.完善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
  加强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完善队伍日常管理制度、培训演练制度、装备维护保养制度、奖优惩劣制度等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专业应急救援能力。市财政每年应预算安排相应的应急装备保障提升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石油化工、有毒有害、地震灾害、防台抗洪、海上搜救等特殊灾害事故特勤器材购置和公安消防应急救援人员个人防护装备改善;完善应急指挥中心专项应急救援和灾害事故监测预警装备投入,建立移动应急平台,装备便携式信息采集和现场监测等设备,满足卫星通信、无线微波摄像、无线数据、IP电话以及视频会议等功能要求,在现场实现各种通信系统之间互联网的基础上,保证救援现场与异地应急平台间能够进行数据、语音、IP电话和视频的实施,双向通信,最终确保现场应急指挥和处置决策。同时,根据应急救援需要,逐步配备完善应急监测预警无人机、应急通讯指挥车、应急监测车和应急卫星电话等先进设备。各镇(场)要配备完善灭火、防台、防汛、抗旱、交通等应急器材,以及保障基层应急救援人员安全的基本应急装备的购置,如防护靴、安全帽、强光手电、对讲设备和应急处置装备包等。
  4.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
  按照“规划一批、认定一批、改造一批、建设一批”的思路,科学布局应急避难场所,继续推进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充分利用学校、广场、公园、体育场馆、人防、绿地等公共场所,合理布局紧急疏散场所,设立应急标志和标牌,满足重大灾害时就近避难需求。建立健全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场地内基础设施、疏散设备、灾民安置等方面的规范管理。制定疏散安置预案,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疏散能力。到“十三五”末,每个镇(场)都要建设完善一批设施比较完善的应急避难场所,平时可作为市民休闲、集会、健身的场地,又是综合减灾宣传、教育、培训、演练场所,灾害发生时行使应急避难场所职能。每个村(居)委会根据需要至少要建设完善一个设施基本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和一个村级应急医疗点。
  5.完善应急资金保障和补偿机制
  加大对突发事件监测、处置、管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经费的投入,健全市、镇(场)两级突发事件应急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应急工作经费保障。扩大灾害保险的覆盖面和服务范围,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资金捐赠和支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征用补偿制度,细化补偿标准,规范补偿程序,落实经费渠道。完善针对转移安置人员、遇难人员亲属等重点救助对象的救助机制。
  (七)健全事后恢复重建体系,提升恢复重建能力
  1.健全恢复重建机制
  健全灾后恢复重建机制,重点加强供电、供水、供气、交通和通信枢纽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破坏情况调查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和个人力量参与灾后救助,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救助体系。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救助平台,提高统筹协调社会救助力量和物资的能力。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心理救助机制,整合心理干预专家和社会力量,对受灾公众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救援,稳定公众情绪,维护社会稳定。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灾情调查和工作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各类突发事件的灾情评估制度,建立灾情评估标准体系,规范灾情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等。建立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总结和评估机制,健全应急管理工作绩效考核标准和流程,督促指导各项应急工作的贯彻落实。
  (八)健全应急宣教培训体系,提升自救互救能力
  1.加强应急管理培训
  将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纳入教育培训总体安排,促进国家公务人员丰富应急知识、增强应对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专业培训制度,定期举办应急管理专题讲座、短训班,提高各级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处置能力。制定培训计划,开发培训教材,组建培训师资,组织、联合市安监局、市质监局等部门,对全市所有注册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应急管理知识和安全知识培训,力争“十三五”期间培训覆盖面达到100%。
  2.深入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图书、报刊、音像、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政府网站开辟应急管理专栏、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加大全社会公共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进一步提高公众应急和安全知识水平。进一步推进应急和安全知识宣传和培训“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推动学校和幼儿园把应急和安全知识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内容,大力宣传各类应急和安全知识,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设立现代安全实景模拟教育基地,使其真正发挥核心宣教平台作用,不断提高中小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和普通市民(村民)的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
  (九)探索建立巨灾管理体系,提升巨灾应对能力
  1.加强巨灾风险防范能力建设
  开展针对文昌市超强台风、特大暴雨、地震、海啸等潜在巨灾的风险研究,评估可能的影响区域及危害后果,查找和分析巨灾隐患及应对巨灾的薄弱环节,综合评价巨灾应对能力,形成应对策略。研究制定防范巨灾应急预案,探索建立巨灾应急定期演习制度,提高巨灾应对能力。
  2.推动巨灾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研究建立巨灾应急指挥机构和巨灾应急救援联动与协作机制,逐步形成统一指挥、协调联动、快速响应的巨灾应急指挥协调机制。加大应对巨灾的资源储备,统筹规划和建设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设备、避难场所等各类资源,提高巨灾应急救援能力。
  (十)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建设
  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建设
  市各有关部门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各领域专项规划的实施,开展预防和应对台风、暴雨、冰雹、洪涝、地质灾害、危险化学品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突发环境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事件等方面的示范项目。
  2.镇(场)政府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建设
  各镇(场)政府开展社区、村应急综合性示范项目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每个镇(场)规划和实施1-2个农村综合防灾减灾示范项目,并逐步推广至广大农村地区。文城镇选择2-3个居住小区开展防灾减灾安居示范工程建设,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居民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规划落实的政策支持和组织实施
  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出台相关政策、规范性文件予以支持,确保规划任务有效执行。市应急办要加大规划实施的综合协调、统筹安排力度,镇(场)政府及市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二)加大应急体系发展投入力度
  健全财政投入机制,探索建立应急资金的统筹机制,加大市政府对应急体系发展的投入力度,所需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市政府和镇(场)政府统筹安排突发事件预防、应急准备、处置与救援等应急体系建设发展经费,并做到及时拨付。建立健全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社会力量参与的应急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三)强化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
  采取培训、交流、考察、锻炼等方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应急工作队伍。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储备机制建设,探索建立突发事件应对专业人才库。加强市应急办及各专项指挥部专家顾问组建设,建立专家顾问参与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决策咨询作用。
  (四)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和评估机制
  由市应急办牵头建立规划实施的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建立健全激励和考核机制,明确各方责任,保障规划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开展本规划实施的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总体执行情况总结,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模式。
  附件:
  文昌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目业主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总投资(万元)

1

市住建局

市椰子大观园人防疏散地域建设项目

人防疏散指挥中心指挥设施工程,应急供水工程,应急排水排污工程,应急消防工程,应急垃圾储运工程,应急厕所,指示牌、标志工程,应急电气工程,应急场地平整等

300

2

市海洋与渔业局

文昌清澜渔港、铺前渔港LED显示屏

在清澜渔港码头、铺前渔港码头分别建设一个LED电子屏幕,用于海洋渔业防风防汛、安全生产等突发事件应急响应

30

3

市地震局

配置地震应急救援装备

购置地震应急救援装备

80

4

市地震局

培训演练

地震应急培训和演练经费

40

5

市地震局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经费

40

6

市卫生计生委

院前急救站

建立锦山镇 、会文镇、昌洒镇、东郊镇、翁田镇、龙楼镇、蓬莱镇等院前急救站。

80

7

市应急办

“应急管理示范社区”创建项目

配备社区应急队伍(兼)、场所建设、设施设备、体验馆(区)等。

80

8

市应急办

文昌市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报告和文昌市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开展全市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编制全市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报告和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24

9

市应急办

文昌市应急管理工作考核

每年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考核

10

10

市应急办

应急演练

举办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

80

11

市应急办

应急培训宣教活动

全市应急培训宣教活动经费

60

12

市应急办

应急救援装备

应急通讯卫星平台(2台)

5

13

市应急办

应急救援装备

无人机应急平台(2台)

6

14

市应急办

应急救援装备

对讲机系统1套(100台)

10

合计

 

 

845



智能检索